第四十五章 碎葉消息(第2/3頁)

盡管朝廷一直在鼓勵工商業發展,但農業始終是立國之本,民以食為天,這已經牢牢的銘刻在每一個百姓的官員的心中,每年六月是大唐官員們最忙碌的日子,上至皇帝,下至九品主簿,每一個官員都必須出現在田間稻埂,他們戴著草帽,手執鐮刀,揮汗如雨地和百姓們一起收割,這是盛世皇朝時的常景。

長安城東郊至新豐縣的沿途,這裏靠近渭河,自古就是關中的豐腴之地所在,原本分布著大大小小一千多個農莊,絕大部分都是皇親權貴的私產,但隨著大治元年的皇室大清洗和大治四年開始的廢奴令,農莊大部分都消失了,現在僅剩不足百個農莊,絕大部分都是大家族世襲的永業田,而更多的土地被分給農民成為了他們的私產,每戶授田十五畝至二十畝不等,軍功和官吏除外,他們向朝廷繳納二十稅一的賦稅,其他的收入都歸自己,朝廷並且正式發布了聖旨,授田標準和納稅標準將五十年不變,這無疑給天下百姓吃下了定心丸。

而精明的人家立刻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無論每戶人口多寡,皆以同一標準授田,這樣一來,小戶化和多生子女便蔚然成風,這恰恰也是朝廷所希望的事情,希望在五十年內大唐人口和耕地能恢復到天寶初年五千萬人的水平。

一大早,張煥便率領百官來到長安東郊幫助百姓收割麥子,他頭戴鬥笠,腳穿厚底布鞋,一身短衣打扮,手握一把鐮刀,和百姓們一起收割麥子,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割麥,從在武威、在隴右開始,他便年年帶領官員參加夏收,已經成為定例,官員們能否參加麥收也並不是強迫,願來則來,不願也不勉強,但這卻是官員考核體系中四善的最重要一善:德義有聞。

參加麥收未必就一定能得到德義有聞,但不參加麥收或者僅做做樣子是絕對得不到德義有聞一評,每年都有監察禦史赴各地調查地方官情況,他們一不問官員,二不進衙門,就在田間地頭詢問普通百姓,另外還有監察室的秘密報告,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會容忍貪官汙吏和懶惰的官員,故麥收時,幾乎所有的大唐官員都出動了,和百姓們一樣在田間勞作。

“陛下,歇一會兒吧!”韓滉站起身,擦了一把汗笑道。

張煥笑著點了點頭,“好吧!就歇一歇。”

他遠遠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李琪,見他正向一個老農請教割麥技巧,便也不打擾他,自己在田埂上坐下,他接過侍衛遞來的水壺,喝了幾口水,又瞥韓滉一眼笑道:“韓相國穿的農服似乎還是去年的吧!”

韓滉訝道:“臣去年穿的是白服,今年特地漿染成藍色,陛下怎麽能看出來?”

“因為這個補丁。”張煥指了指他袖子上的一道縫補處道:“朕還記得很清楚,去年相國不小心撕壞袖子,就是這裏吧!”

說到這,張煥微微長嘆一道:“朕在隴右時便聽聞相國節儉,衣裘十年一易,居處僅避風雨,不為家人置資產,想不到相國已貴為百官之首,依然不改本色,相比之下,朕慚愧啊!”

韓滉連忙起來躬身施禮道:“陛下不必自責,陛下已經是少有的勤儉帝王了,至今後宮不過十人,宮女宦官五百人而已,而玄宗皇帝之後宮卻有四萬余人,每年耗費國家錢物數百萬貫,也不得不說這是安史之亂的根源之一,而陛下登基五年,重桑農、興工商、低稅賦、廣教育,實得天下民眾之心,臣之所以甘為儉樸,也是受陛下影響,不敢奢侈浪費。”

張煥默默地點了點頭,良久才道:“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朕幾個月前也曾放縱後宮紡織輕容這等奢侈品,這是朕之過也,朕已下令輕容、蜀錦等奢侈品不得入宮,朕原本還想下旨禁止市場出售細絹、蜀錦之物,可轉念一想說不定回紇需要此物,所以朕又改變了主意。”

說到這裏,張煥的嘴角露出一絲古怪的笑容,他看了韓滉一眼,看他能否理解自己轉移話題的意思,韓滉也微微地笑了,他當然明白陛下的意思,回紇,這是碎葉戰役後大唐的下一個目標,但陛下顯然不想再用兵,而希望回紇內部自相殘殺,直至最後分崩離析,這就需要用高明的手段,或借刀殺人、或離間分化,將這個對大唐最具威脅的敵人徹底鏟除。

事實上,大唐對吐蕃已經采取了類似的手段,一方面與其贊普會盟,鼓勵其向西擴張,另一方面卻又嚴控與吐蕃貿易,嚴禁將糧食、鐵器等戰略物資賣給他們,並用瓷器、絲綢、茶葉等奢侈品換取他們的牛羊,一步步削弱吐蕃人的實力,使得吐蕃贊普始終無力滅亡那囊氏,最後陷入惡性循環的內戰之中。

對回紇也是一樣,兩個月前,回紇正式宣布與大食結成同盟,並視大唐為敵,並將國名改為回鶻,以示和從前的回紇決裂,正是新可汗頡幹迦斯這種義無反顧地和大唐決裂,使回紇內部出現了內訌,仆固、渾、阿布思等親唐部族以及藥羅葛靈的族人共數十萬人皆向東遷移到可敦城一帶,並擁護藥羅葛靈為東可汗,請求大唐支持,並與頡幹迦斯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