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江淮風雲(六)(第2/4頁)

高郵縣,這裏距江都縣只有一百余裏,大運河貫穿全境,這裏也江都縣的北大門,四月二十七日夜幕降臨時,八萬隴右軍從高郵過境。

運河兩岸一隊隊士兵騎馬列隊疾行,點燃的火把匯成了兩條赤亮的河流,一直到延綿十余裏外,和天上的銀河相映生輝,運河中,運載糧草的漕船也一艘接著一艘,船頭上掛著燈籠,宛如串串繁星,在夜風中搖曳,不時有長長的號角聲在河面響起,提示前方的民船避讓。

張煥這幾天有些感恙了,軍醫說他受了風寒,需臥床休息數日,但他不肯留在臨淮養病,一定要隨軍南下,手下無奈,只得將他安置在一艘大船之上,雖然是坐在船上,但他也並不輕松,從早到晚要麽接待地方官員,要麽就是思考著大唐的走向。

此時,張煥剛剛送走前來述職的高郵縣縣令和縣丞,在和他們的交談中他才知道,在高郵縣還滯留數千戶去年中原之亂時從譙縣逃來的難民,他們大多在高郵縣租種大戶的土地為生,高郵富庶的魚米之鄉以及寧靜的生活和戰亂不斷的中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數千戶難民都不願返回中原,這樣一來卻給地方官府帶來了麻煩,朝廷對這些難民的安置辦法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究竟是要把他們遣送回原籍,還是可以入戶淮南,管轄權究竟是屬地原則,還是戶籍原則,地方官府委實難以決定,可若把他們排除在管轄之外,偏偏他們又生活在本地,而且人數眾多,若和當地人關系處不好,極可能會釀成動亂的根源。

一送走高郵縣地方官,張煥便立即給朝中的裴佑寫信,從他準備開發江南國策考慮,他傾向於將中原民眾留在江淮,不僅可以將北方先進的農業技術留在南方,更重要是南方的土地兼並要比北方輕得多,有利於重新授田以實現人口轉移。

所以在張煥給裴佑的信中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允許難民以南遷移民的身份就近入籍,納入當地官府的管轄範圍。

寫完信,他感到體力開始有些不支了,便將筆放下,簡單整理一下桌上的文書,準備上床休息,忽然,他隱隱聽見岸上有人在高呼,似乎是在叫他,張煥心中詫異,便快步走到窗前,一把推開了窗戶,一股略帶腥味的河風迎面吹來,他昏沉的頭腦一下子清醒了,遠方五百步外的岸上是由無數火把組成的赤焰之河,浩浩蕩蕩向南流淌。

可就在數十步外的沿岸,十幾名騎兵正跟著他的船邊走邊高呼:“都督,長安急件!”

不等他傳令,幾名親兵便搖著一條小船向岸邊靠攏,很快,小船重新返回,帶回一名內務司的報信兵,為了方便飛鴿情報的傳遞,內務司特地在一些比較大的城鎮中設置了情報點,這份長安急件就是設在彭郡的情報點接收,再由信使送來。

“都督,這時今天早晨收到的一級急件,屬下不敢耽誤。”信使從懷中取出信筒,從裏面倒出了一管紅色的鴿信,按事情的重要和緊急程度,鴿信分為紅、黃、綠三個等級,其中紅色便是最高的一級。

張煥顯然早就知道現在的長安會發生什麽事情,他不慌不忙地展開鴿信,信是內務司司正李翻雲寫來,言他離開長安的第三天,李勉便開始了秘密活動,他一共拜訪了十八位親王或郡王,同時也拜訪了一些原太後黨的骨幹,比如尚書左仆射韋諤、金紫光祿大夫王昂等等,這些都是張煥意料之中的事,他淡然一笑,繼續向下看去,就在下面,他終於看到了他想知道的事情:‘李勉送錢萬貫厚賂李定方,以準宮人自由進出太極宮’。

看到這裏,張煥終於冷冷地笑了,不知是在笑李勉、崔小芙的愚蠢,還是在笑他們不識時務,事情已經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難道找幾個無權無職的親王,就憑段秀實那千把個蝦兵蟹將,大唐的天就能變回去嗎?

他展開一張紙,提筆寫下了幾條命令,遞給親兵道:“用最高等級立即將它發到長安內務司,不得有誤。”

……

天快亮時,八萬大軍抵達了距江都三十裏的邵伯鎮,並在那裏紮下了大營,數百騎兵風馳電掣般沖到江都城下,用箭向城中射進了數百封安民告示。

此時的江都城氣氛空前緊張,但這裏的人已經百年沒有經歷兵災了,和逃命為第一原則的中原百姓相比,江都人躲災水平顯然缺乏技術含量,無非是將舅舅家的錢藏在叔叔家去,或者在床下挖個洞,將裝滿了金銀珠寶的土甕埋起來,然後全家人一致對口供:我家很窮,已經三天沒吃飯了諸如此類,卻全然不顧那一身油膘是從哪裏來的。

不過緊張歸緊張,但江都城卻沒有出現大的騷亂,尤其是商鋪,沒有一家被砸搶,而出城逃難的民眾也寥寥無幾,基本上保持一種穩定的狀態,其實這和代刺史趙嚴的努力分不開,早在鹽城之戰爆發前,趙嚴便召集廣陵的地方官開會,部署了一系列維持穩定的具體措施,比如實行裏正、地保責任制,將廣陵地區所有的裏正和地保都動員起來,安撫本轄區的民心、組織聯防以維護治安,經過種種措施,終於穩定住了廣陵地區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