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江淮風雲(二)(第2/3頁)

但趙嚴本人卻十分清醒,他以一個從五品的長史掌握了從三品的上郡刺史權力近一年,這無論如何是件極為不正常的事,而且在江淮勢力強大的楚家卻保持沉默,那是因為楚家推薦淮陰郡刺史韓修改任廣陵郡刺史一直得不到朝廷批準的緣故,一旦時機成熟,楚家必然會對自己下手。

恰逢此時,朝中便傳來了張煥歸宗李氏並任監國的消息,而楚家卻和朝廷發生了對立,於公於私,趙嚴的選擇都不可能是偏向楚家。

趙嚴走上前先向杜梅拱手見禮,“在下趙嚴,歡迎杜判官來廣陵。”

對方與自己都督的關系特殊,杜梅倒不敢在他面前擺架子,他連忙回禮道:“我一路而來,聽趙使君的事跡多矣!今日一見,杜梅不勝榮幸。”

趙嚴只是淡淡一笑,他隨即吩咐老家人道:“泉叔,你到門口去看一看,看那幾個可疑之人還在外面嗎?”

杜梅嚇了一跳,“怎麽!連刺史府也被監視了嗎?”

“楚行水知道我與張煥的關系,他怎麽可能不防我幾分,不過杜判官請放心,既進了我府中,我就可保你無恙。”說到這,趙嚴一擺手笑道:“杜判官請到我書房一敘!”

“請!”

杜梅跟隨著趙嚴,快步向他的書房走去。

……

淮陰郡鹽城縣以北八十裏,一支三萬人的大軍正疾速向南推進,漫天的星光下,儼如一條黑色的河流在白茫茫的一眼望不見邊際的鹽堿灘上向南奔流。

這支軍隊主要以騎兵為主,並夾雜著近百輛霹靂車,他們就是曾在安西殲滅吐蕃軍與大食軍的主力部隊,不久前又是這支軍隊在河北率先擊潰了契丹人騎兵,他們是張煥四十萬大軍之精銳中的精銳,他們清一色配備了從大食軍中繳獲的阿拉伯馬,長槊、橫刀、鋼弩、固甲再加上高超的騎術、勇猛的作戰氣勢以及豐富的戰鬥經驗,使得這支軍隊所向披靡、銳不可擋。

這樣的軍隊張煥當然是要牢牢握在手中,此刻,我們監國大人就如同他在安西一般,頂盔貫甲,隨大軍一同南進。

張煥是在三天前抵達彭郡,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從王思雨手中接過了指揮權,他同時也分兵三路,命曹漢臣走西線,率兩萬軍從濠州南下,又命王思雨為中路大將,率三萬軍從臨淮渡淮水,以牽制楚家的主力,他自己則親率這三萬精銳走鹽城,他之所以走鹽城,是因為斥候探得情報,鹽城一帶駐紮有楚家的兩萬軍隊,主將正是他一直所擔心的李師道,而這兩萬軍中有一萬人就是從前李師道的濮陽軍。

張煥並不擔心楚家有什麽抵抗的決心,他是擔心李師道會不會利用這次楚家抵觸朝廷的機會,以實現他的個人野心,一旦江淮落入李師道的手中,就等於大唐被斬掉了一條腿,不能給李師道任何機會,這就是張煥毫不猶豫揮師南下的原因。

數騎斥候迎著大軍急速逆行,四蹄奔騰、馬尾飛揚,仿佛行雲流水一般,片刻,斥候便在中軍找到了都督,一名校尉在馬上行一軍禮道:“啟稟都督,李師道部駐紮在鹽城縣西五裏,據此約六十裏,他們現在尚無撤退的跡象,我們又沿路探查,也沒有發現可供埋伏的地方。”

張煥點了點頭,他擡頭仰望星空,深藍色的夜空中繁星璀璨,離天亮至少還有四個時辰,按照現在的行軍速度,天不亮就可以抵達鹽城,張煥毫不猶豫地下令道:“傳令下去,全軍再行四十裏休息!”

……

鹽城縣也就是今天江蘇鹽城一帶,在唐朝時,這裏常被海水漫灌,在鹽城以東皆是大片的鹽堿濕地,寸草不生,人煙也極為稀少,數十年前偶然還有些稀疏的村落,村民靠曬鹽為生,自從肅宗時開始實行鹽業專賣後,就不再允許私人曬鹽,大量的鹽民被迫南遷,鹽城地區的人口也就更加稀少,經常是行數十裏也看不見一戶人家。

而鹽城縣是方圓數百裏唯一的一個縣城,僅千余戶人家,大多是靠給官府曬鹽維持生計,但此刻鹽城縣卻駐紮了近二萬楚家的大軍,以防禦張煥的軍隊從東面突破。

正如隴右軍的斥候所探,指揮這支軍隊的主將正是李師道,他所駐軍的位置確實是鹽城縣西五裏,但有一點張煥卻沒有想到,楚行水最早部署李師道駐軍的地方是鹽城以西約三百裏的安宜縣,那裏是漕河的必經之地,但李師道卻在五天前向楚行水假傳消息,在鹽城一帶發現隴右軍的斥候,隴右軍極可能會從沿海南下,這就迫使楚行水改變了軍隊部署,同意他轉到鹽城一帶駐軍,事實上李師道的真正是不想碰到張煥的大軍,保存自己的兩萬軍隊,以作為他東山再起的本錢。

不過李師道也沒有料到,張煥對他的興趣遠比楚家大得多,就不知道等他明白這一點後是感到榮幸還是苦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