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黨項人的商隊(第2/2頁)

似乎兩者之間正是一種順理成章的因果關系,吐蕃集中精力爭奪安西,所以才無暇東顧,但如果此事是從一個普通商人口中說出,他張煥可以完全相信,可這話卻是從黨項王子的嘴裏說出,這就需要謹慎從事了。

張煥對黨項人並不是很了解,小時候他經常聽學堂裏夫子說,黨項人是怎麽怎麽忘恩負義,在隴右燒殺搶掠,從今天這個黨項王子的接觸來看,此人並不簡單,他一方面說自己最小最沒出息,不被父親看重,可一張口卻要自己和黨項結盟,語氣中沒有絲毫猶豫,似乎完全能代表黨項,這就有些前後矛盾了。

經歷了這麽鬥爭,張煥已經不是隨便一個消息便能將他打動的人,這個黨項人的消息雖然重要,但他卻只信了三分,剩下的七分他需要自己去證實,很快,他便叫來了兩個羌人斥候,命他們前往安西探察虛實。

天寶縣他已經呆了大半天,了解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情況,他隨即把黃縣令找來,交代了一番,便帶領親兵返回了武威。

且說這個黨項人拓跋千裏在天寶縣歇息了一天,便帶著四百余隨從繼續上路了,五天後,黨項人的商隊便來到了流沙河畔,過了河,再向北沿賀蘭山走三百余裏便是黨項人聚居的燕然郡。

當初他們啟程去西域時正是二月底,流沙河畔還是一片荒蕪,可現在卻紮了幾百頂大帳。

不遠處還有一個軍營,只見有數千人在河邊忙碌,場面十分熱鬧,拓跋千裏心中不由有些詫異,他派人去打探一下,得到的回答是這些人在這裏淘金。

“淘金?”拓跋千裏心中動了一下,生出一個念頭,如果這座金砂礦歸黨項所有,他又何須萬裏迢迢遠方赴西域,雖然這樣想,但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直接渡河向北而去。

燕然郡所在的賀蘭山腳是一個狹長形的地帶,東臨黃河,最寬處不過二十裏,長卻有數百裏,在去年初大唐皇帝李系被困西受降城時,韋諤曾派大將路嗣恭前去救駕,也就是在這裏被回紇人的伏兵殺得打敗,葬送了辛雲京的河西精銳。

燕然郡原來是突厥九姓人的屬地,只有一座極小的城池,在黨項人未來之前,這座城內只住了三百余戶,一千多人,都是以放牧為生,黨項人來了以後,城中之人都被趕走,這座小城也成了拓跋喜的王城,在城內紮了幾十頂金碧輝煌的大帳,以供西黨項的王室成員居住。

西黨項王拓跋喜共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兒子分別起名為萬裏、千裏、百裏,千裏自然就是拓跋千裏,他實際上是二王子,絕非是他自己所介紹那樣,最小最沒出息的一個,不僅如此,他還是黨項王位繼承人。

長約二裏的駱駝隊穿過了大片帳篷,二王子的歸來引起了整個西黨項人的轟動,數萬男女都跑出來沿路迎接,歡呼聲連綿不斷,這一千多頭駱駝裏滿載著他們的希望,在離燕然城還有一裏時,拓跋千裏的父親,黨項王拓跋喜親自出來迎接。

在這次黨項人的西遷中,他們帶走的財富和牛羊都寥寥無幾,大部分百年積累的財富都留在了銀川郡,於是,尋找到一條生存之路就成了西黨項人最緊迫之事。

和西域展開貿易便是黨項人的第一個選擇,為此,他們聚集了所有的財富讓他們最能幹的二王子去開拓這條貿易立國之路。

拓跋喜親熱地將兒子拉進了自己的大帳內,拓跋千裏剛剛坐下,便坦率地對父親道:“父親,和西域貿易風險太大,吐蕃人只允許我們一年走一趟,而且商隊人數不能超過五百,我看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拓跋喜是個白白胖胖的中年人,他看起來不像什麽黨項王,倒像個大戶人家的管家,聽兒子說到貿易風險太大時,他不由嘆了口氣,五萬多人的生存壓力沉重地壓在他的肩上,若放牧的話,賀蘭山腳下沒有什麽大片草場,種田也沒有耕地,除了做貿易賺錢,他再也想不出其他辦法。

就在這時,拓跋千裏卻陰險地一笑,“父親,我倒找到了一條我們黨項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