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射胡月(四)(第2/3頁)

矛盾越來越尖銳,前日太後欲進太廟問請先帝之意,卻被兵部尚書韋諤率領三百余名官員堵住去路,雙方從中午一直僵持到黃昏,太後才無奈返回太極宮。

朝會開始了,張太後首先開了個頭,“各位愛卿,大家都是為了國事,希望今天的朝會客客氣氣商量,不要為一些無謂的爭執傷了同僚的和氣!”

她掃了眾人一眼,提高聲調道:“下面哪位愛卿先說?”

“老臣有話要說!”一直沉默而坐的太師郭子儀忍不住第一個站起來,這位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在叛亂即將結束之時,被當時的肅宗皇帝解除了兵權,賦閑回家,這一閑就是十五年,除了被李系封為太師便再沒有任何建樹,歲月催人老,轉眼他便過了古稀之年,但他一顆為國效力之心卻從未熄滅。他極力主張救回皇帝,還以回紇人顏色,但幾份折子進了內閣皆似石沉大海,而今天這個機會他決心要抓住了。

“為什麽不能派兵北去,將陛下解救回來?回紇人舉傾國之兵而來,三十萬大軍都集中一處,其腹地必然空虛,如果我們以隴右軍拖住他們,再用河北軍繞襲他們的都城,實施圍魏救趙之計,未必不能救回皇上,各位重臣與其在此商量後事,為何不主動出兵、搶得先機呢!”

郭子儀聲音洪亮,擲地有聲的質問在大殿上回蕩。

“說得好!”

和郭子儀抱同樣想法的顏真卿也站了出來,他向張太後施一禮道:“太後,老臣以為郭老將軍所言極是,皇上是一國之君,豈能任由胡酋羞辱,既然胡酋能舉傾國之軍來,那我大唐為何不能舉傾國之軍去,他有三十萬胡兵,可我大唐卻有六十萬彪悍之軍,兩倍於敵,卻為何連提的勇氣都沒有,我大唐人的血性到哪裏去了?”

這時,皇後崔小芙也忍不住開口了,她低聲對張太後道:“母後,我也以為兩位老臣所言有理,為何不讓大家討論一番呢?”

張太後迅速看了一眼崔圓的臉色,見他陰沉不語,便立刻低斥崔小芙道:“後宮不可幹政,這是祖訓,我們不可忘了。”

崔小芙輕輕冷哼一聲,便不再說話,什麽後宮不可幹政,她張良娣幹政還少嗎?

大殿裏一片寂靜,兩個退居幕後的老臣攪亂了兩派各自的布局,此刻,誰也不肯先出頭,崔圓便給王昂施了一個眼色,王昂會意,他呵呵一笑走出朝班,“汾陽郡王、魯郡公,你們怎麽知道朝中大臣不想救陛下於水火呢?”

他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道:“非不想也,是不能也!回紇人舉三十萬傾國之軍圍困小小的西受降城,一人一塊石頭也能將它擊為齏粉,卻圍困了一個多月,遲遲不動手,這是為何?他們是要和我們討價錢,若他過早攻破城池,恐怕它就將一無所得,所以,我們才立儲,而不是直接立新君,只有這樣才能壓下胡酋的漫天要價,早日將皇上救回來,若真依了二位的意思,直接發兵去打,恐怕兵未動,皇上命已休矣!”

“王尚書說得極是!”兵部侍郎張獻誠也站出來補充道:“適才郭老令公所言,派河北軍偷襲回紇都城,可是派多少呢?派少了無濟於事,可派多了胡酋焉能不知,三十萬大軍分出十萬來攔截,就會引發全面戰爭,更會危及陛下的生命,所以我贊成王尚書的建議,先立皇儲,後立新君,再和胡酋商談條件,這才是最穩妥的辦法,若陛下因為二位的魯莽出了什麽事,誰又能承擔得起?”

“哼!”郭子儀重重哼了一聲,他人雖然已近八十,但耳不聾、眼不花,崔圓給王昂使眼色時,他看得清清楚楚,人家對今天早朝早有定計,自己反對又有何用?郭子儀便不再說話,忿忿地坐了下來。

但顏真卿卻不肯收場,他冷冷地對王昂道:“不知廉恥的一派胡言,當年安賊造反,我們顏氏兄弟在常山郡振臂一呼,數十萬老弱百姓群起響應,這是為國也!張巡以區區彈丸小縣,領數千餓殍之民抗擊十余萬賊軍,無一降者,這是為義也!而現在堂堂的上朝之君被圍困於絕地,天下千萬百姓渴盼朝廷派大將率十萬雄師驅逐胡虜,還大唐朗朗江山,但你們這些軍機重臣卻坐觀不動,高談闊論一月有余,任憑陛下受胡酋欺辱,試問你們將如何取信於天下?”

說到此,顏真卿頭一昂,腰挺得筆直,厲聲道:“我顏真卿不才,願散盡家財募三千義士,北去解救陛下,以死來報國!”

說罷,他一拂袖,大步向殿外走去,大殿裏一片寂靜,嗤笑者有、羞慚者有、敬佩者有,每個人都默默地想著自己的心事。

就在顏真卿將要走到大殿門口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忽然在殿外響起,只見一名侍衛撲進來急聲報道,“稟報崔相國,稟報太後,代郡發來八百裏急報,回紇大軍已經北撤,陛下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