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壯麗的絕響

【1.阿鬥認錯了人】

諸葛亮出祁山。歷史的聚光燈,此時全都打在了他的身上。

小說《三國演義》為了強化對讀者的心理刺激,瞎掰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拜托,這祁山出一次,西蜀不知多少百姓身死家破,戰爭的成本很高昂,小小的蜀國,根本就出不起次六祁山。

諸葛亮只出了兩次祁山,再加上一次北伐,基本上就把蜀國的戰爭資源消耗光了。在這三次規模性戰爭狀態中,曾有過六次大的戰役,所以被人附會成六出祁山。

戰爭資源消耗光了,也不能怪諸葛亮。這些戰爭資源就是不拿到戰場上來用,也會被阿鬥給啃精光。再者說,諸葛亮晚年,一個人能轟轟烈烈的發動六次大戰役,這也蠻讓人驚訝的。

先看看第一次出祁山的物資準備,諸葛亮準備了十萬人的軍糧、軍服與刀、矛、盾牌、弓箭和箭頭。此外,為了戰爭,他還命令李嚴移駐江州,讓李嚴專門修築一座城池。這城池肯定不是李嚴一個挖土壘磚,多少悲催的老百姓,放著正經日子不讓過,被迫出來幹這苦力活。

物資有了,連城都修了,諸葛亮坐下來,開始給阿鬥寫信。這封信,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出師表》,在信中,諸葛亮以父親的身份,諄諄教導混帳阿鬥,遠小人,親賢臣……但讓人驚恐的是,諸葛亮卻沒有解釋清楚什麽叫小人,什麽又叫賢臣,所以這個出師表感動了不知多少中國人,但誰也沒法子照著做。

你根本就不知道何謂賢人,何謂小人,又如何親之遠之?可諸葛亮,他為什麽不給小人賢臣,下個精確的定義呢?

事實上,阿鬥正是遵從了他的教誨,親賢臣,遠小人。唯一的麻煩,就是阿鬥把賢臣和小人弄扭勁了。親了小人,卻遠了賢臣,結果搞得這麽個蜀國烏煙瘴氣,烏七八糟,讓人不知說什麽才好。

人的自我認知是很主觀的。哪怕是再壞再壞的壞蛋,也認為自己是賢臣,別人統統小人。如果不事先界定小人與賢臣的區別,這種遠小人親賢臣就等於白說,甚至比不說還要麻煩。原本阿鬥沒有分別心,大家一視同仁,突然之間他要在臣子們之間,選擇出賢臣和小人來,這豈不是難為死阿鬥?

諸葛亮之所以不說,是因為他的智商太高,意識不到笨人的難處。諸葛亮沒有說出小人和賢臣的區別,害得阿鬥走錯了人生之路,這說明諸葛亮只是一個謀略家,不是一個思想家,更不是一個教育家。

【2.幫諸葛亮校對】

要區分小人賢臣也不難。單就看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和誰聯手就知道了。他和誰聯手,誰基本上就可以定性為小人。

要知道,雖然魏國那邊是篡了漢獻帝的位。可蜀漢這邊也不是什麽正宗,大家都是瞎扯淡,所謂正義與邪惡,在帝王基業這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盡管後世人一廂情願的把劉備這邊定為正宗,但這個定性,對當時的時代,是沒有影響的。所以,在那個時代,如果有誰願意和諸葛亮聯手,發動戰爭,生靈塗炭,則此人多半不是什麽好東西。

比如說孟達。孟達這個人,不說品德,單以帝王時代的標準來要求,也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他本是早年劉璋的臣子,但卻對劉璋不忠,這就已經不是賢臣,距離小人只有一步之遙了。當時劉璋讓他和典型的小人法正,去荊州的公安迎接劉備,就跳槽跳到了劉備這邊。劉備讓他留在荊州,自己帶著更小人的法正去了西川。

再後來,關羽被曹操、孫權兩家聯手搞死,因為孟達援救不力,劉備就恨死了他,認為他是小人。就下令奪了孟達的鼓吹,也就是軍樂隊,不讓孟達享受將軍的待遇。孟達很生氣,就在劉備兵敗陵夷的時候,跳槽去了曹丕那邊打工。

先劉璋,再劉備,又跟了曹丕。這樣的孟達,百分百不是賢臣。所以諸葛亮給孟達寫信,對孟達展開了統戰工作。就因為你是小人,才統戰你,賢臣統戰不成。而正因為孟達人品太差,才能夠接受諸葛亮的統戰。

史書上說,諸葛亮勾引孟達的書信,寫得超級搞笑。信上說:“我每天辦公,校對改錯,真的好累啊。李嚴這方面就比我強,他辦理行政公文,隨到隨簽字,隨到隨畫圈,川流不息,從未有過積壓公文之事,我好羨慕他呀。對了孟達,如果你也來幫我,那就更好了。”

這封怪信,一下子打動了孟達。

當時孟達就想,這個諸葛亮,可不是一般的差勁啊,連個行政公文都擺不平。要不,我過去幫幫他……

孟達豎起反旗,地點是在新城郡首縣房陵。反了,去蜀漢那邊幫諸葛亮校對公文!

孟達是這麽策劃的,他豎起反旗之後,魏國這邊的特工發現不妙,就會立即出發,前往南陽郡宛縣總部,去送情報。情報到了魏國這邊最兇的司馬懿手中,司馬懿就得馬上找來通訊兵:“你,馬上跑步去洛陽,把這份情報送到……”到了洛陽,魏明帝曹睿就得立即召開常委會——就這麽兒功夫,魏文帝曹丕已經死了,輪到了曹丕的兒子,小曹睿明帝當皇帝——會議上會提出無數怪異提案,一項項地舉手表決,一項項地否定,最後通過一條決議,再以聖旨的方式送到宛縣的司馬懿那裏。司馬懿接旨後謝恩,然後進行戰爭宣傳,調集兵馬,還要到處去找糧草。等這些準備工作全部結束,最快最快,也得一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