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姐弟戀引發的國際動蕩(第2/15頁)

她只好問新婚的丈夫:當今之事,如之奈何?

秀才李鑒清回答只一句: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為了避免無謂的麻煩,小夫妻二人取路山東,去登州投靠李鑒清的一個親戚。

李鑒清的親戚在山東開著一家小小的錫箔店,小兩口趕到的時候,恰好親戚的店鋪剛剛接到登州駐軍慶營的一樁大活計,要在七天之內將三千副兵甲鍍上透亮的錫箔,活兒多,店裏的人手卻不足,小兩口來得正是時候。

小夫妻二人顧不得旅途勞累,就急忙幫著親戚幹活,兩天之後,李鑒清將一批鍍得晶光鋥亮的兵甲給慶營送去。

第一次去的時候,慶營中負責驗貨的是一個模樣非常精明的年輕人。此後李鑒清又去了幾次,兩人就熟悉起來。李鑒清才知道這個年輕人叫袁世凱,河南項城人,出身於世家大族,因為科舉不第,羞以見人,因此投身軍伍,要效法古之班超,為國家建功立業。

袁世凱告訴李鑒清,此次慶營置辦兵甲資重,正是要兵發朝鮮,去彈壓那裏的饑兵之亂。

【03.這日子沒法過了】

事實證明,落榜生袁世凱投軍之路還真走對了。朝鮮之行,從此讓他飛黃騰達,一舉成名。

袁世凱之所以有機會隨慶營遠征朝鮮,起因於一個美麗的姐弟戀的傳說。

這個傳說的歷史比較久遠,要從1392年說起。

1392年,中國還是大明王朝時代,時有一位邊關守將,名叫李成梁,忽一日突發奇想,帶了一隊人馬跑到了高麗,到了地方後就給朝廷打報告,要求擔任朝鮮國王,朝廷批準了這一申請。

從此朝鮮的李家世世代代奉中國為宗主國,有事寫奏章向中國政府請示匯報,行政官員的任命都要經過中國政府的批準,並由中國政府負責朝鮮的海關及國防。

這種宗主國的管理體制,與現在的“特區”非常相似,但在行政權力上,當時的朝鮮還沒有現在的香港澳門的自主權力大。而李氏王族,從此世世代代就成為了朝鮮特區的“特首”。

眨眼工夫,朝鮮的李特首就更換了二十五茬人。到了第二十五代國王李升死的時候,這老兄卻是疲軟得很,連個兒子也沒生出來,王位空缺。於是李特首一家就找了個遠親李罡應,讓李罡應剛剛八歲的兒子李熙做了國王。而李罡應父隨子貴,從此就成為了朝鮮的攝政王。

七年之後,國王李熙大婚,攝政王李罡應替兒子千挑萬選,找了個閔氏大族的孤女閔慈英做妃子,史稱閔妃。

閔妃就是世人皆知的明成皇後的原型,但實際上她一天的皇後也沒做過;閔妃之所以被謚為明成皇後,是因為她有一個別人比不了的優勢。

她比國王李熙大一歲。

成婚的那一年,閔妃十六歲,國王李熙才十五歲。

十五歲的小毛孩子李熙根本就不懂事理,還沒發育成熟,這就要閔妃姐姐手把手地慢慢教導他了。

女大一,抱金雞,姐弟戀,最好看。一段姐弟相戀的美麗愛情就這樣開始了。

在婚姻學上有一條定律:家庭的幸福程度與父母的距離成反比。這個意思是說,兩口之家的小日子最幸福,但凡有一方的父母不甘寂寞,非要跑來跟小兩口紮堆起哄,那就少不了磕磕碰碰吵吵鬧鬧。

尤其是姐弟戀這種美事,情形就更是如此。俗話說得好,姐姐溫柔弟弟乖,老公公鼻子要氣歪,說的就是李特首一家當時的情形。

老公公李罡應天天杵在小兩口中間,看這小兩口的日子過得甜甜蜜蜜,越看是越不順眼。老公公瞧兒媳婦不順眼,兒媳婦卻瞧著老公公更不順眼。於是李特首一家出現了家庭矛盾。

家庭矛盾的最佳解決方案,就是分家,各過各的。因為矛盾是一家人紮堆帶來的,除非分家,眼不見為凈,否則家庭糾紛是永遠也沒辦法消除的。

小媳婦閔妃提出來分家的建議,得到了兩個人的堅決支持。

這兩個人一個叫李載先,他是李罡應的大兒子,是國王李熙的大哥。因為老爹當時讓弟弟做了國王,卻沒他什麽事兒,所以李載先的內心很受傷,於是他堅決支持兄弟媳婦的分家要求,只要能讓老爹心裏不痛快,什麽事他都幹得出來。

另一個人叫李最應,此人曾是漢城裏的一名菜販子,同時還是攝政王李罡應的親哥哥,弟弟時來運轉成為了一國的攝政王,菜販子李最應心裏說不出的郁悶,他巴不得弟弟一家打個頭破血流,所以堅決支持侄媳婦的分家要求。

於是李特首一家就分成了兩夥,一夥是兒媳婦派,其支持者有王大哥李載先、王大伯——國王他大伯李最應。另一夥是老公公派,就老公公李罡應一個人,沒有一個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