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三代論百年(第2/3頁)

終於有聰明學生聽出了什麽,李克載的次子,十歲的李明湀舉手發問:“皇爺爺是說,石油就跟煤鐵一樣,是絕不能放棄的寶貴資源!?而波斯灣那裏就有很多石油!?”

李克載皺眉,想要訓斥兒子,李肆笑道:“沒錯,是這樣的。”

李明湀繼續道:“那就得占住啊!花多大代價都得占住!若是讓別國得了,咱們日後再奪,不知要花多大力氣!”

李肆嘆道:“問題就在這啊,那東西要幾十年,甚至百年後才有價值,而現在就去占住,就得花很多錢。這些錢都是從大家身上來的,大家還想著辦其他要緊的眼前事,怎麽權衡呢?”

李明湀撓頭:“是啊,若是皇爺爺替大家作決定,就算百年後大家知道這是正確的,可大家還是要抱怨皇爺爺。”

小孩子隨口就道破了此事的關鍵,李克載面上苦笑,心中卻隱約得意。大兒子性子像自己,敏行緩思,二兒子卻有些像爺爺,敏思緩行。

李肆點頭贊許,皇三代裏,他最喜歡的就是李明湀,李克載的長子李明綦性子有些剛烈,跟他爹一樣嗜好軍學,更是個徹頭徹尾的大艦巨炮主義者,其實不是當皇帝的好材料。

不過這不意味著他會幹涉下一代的立儲事,立儲之事,他跟李克載並沒商定出一個萬全之策,翰林院乃至其他賢士也都認為,此事是古往今來第一難題,不可能有萬全之策。最後只能以立長為根基,建皇室評議會作為應急保障體制。再以翰林院、政事堂和兩院為第二層保障,大判廷為第三層保障。

好在英華皇帝之位已是半虛,國體的權力更替核心正漸漸轉到宰相上,不會如舊世那般全系於皇權。有這三層保障,皇位傳承應該比舊世王朝穩定得多。

歷史終究有自己的走向,二十年後,英華第三代皇帝並不是李明綦,正是眼前這個眼珠子轉得滴溜溜的小男孩。那時的太子李明綦因戰艦失事殉難,太宗哀痛臥床,不能理事。皇室評議會第一次啟動應急預案,替皇帝作出決斷,李明湀被立為太子,次年登基。英華政局雖有動蕩,但李明湀在位四十年,足以配享“世宗”這個廟號。

此時李肆和李克載自然不清楚歷史的安排,只是基於李家的傳統,自小就在培養子弟的政治觸覺,不是為掌權,而是認清自己身為皇室成員的權責範圍。

李肆再笑道:“所以呢,皇爺爺我不準備背這些抱怨。”

李克載一怔,父皇意思是……

李肆看向李克載,感慨道:“這支鐵甲蒸汽艦隊是新的設計,多加了火炮,每艘戰艦的建造費用是四十萬,每年維持費用是十五萬。當然,對比現在每年四千萬的海軍預算來說,負擔也不算太重。可再加上歐洲艦隊、歐洲派遣軍,東洲都護府、紅海都護府,以及扶持黎人的費用,這就是三千萬額外支出。”

接著他再舉起手掌:“天竺戰事有天竺賦稅托底,可以暫時不計,西域軍費是五千萬……”

收起兩指再道:“如果蘇伊士運河工程上馬,不計工程費用,只是控制埃及和紅海兩岸,每年至少又是三千萬。”

李肆嘆氣道:“加上陸軍的六千萬,軍費常支是一億,戰時特支一億兩千萬,占國入二分之一,這怎麽不是窮兵黷武?”

李克載默然,不談兩院和政事堂的權爭,就說這場寰宇大戰,即便他個人熱心軍事,也覺得英華鋪開的攤子太大了。為百年後所用石油去占波斯灣這事,只是最超前於時勢的一步,像在歐洲、東洲、西洲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在李克載看來,都有些好大喜功之嫌。

即便是有明顯大利的蘇伊士運河工程,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民間有些人甚至拿楊廣開鑿大運河滅隋的例子,在報上諷諫此策。

但身為太子,身為父親的崇拜者,他必須維護父親的權威,李克載道:“這些只是庸人算計,英華置身寰宇大局,趁此大戰定下百年大勢,所得大利,豈是每年區區幾千萬能比擬的!”

李肆為兒子的孝心欣慰一笑,再板臉道:“常人看一步,聖賢看十步,瘋子看百步……看得太遠,就是瘋子。”

接著李肆擺手,暫時不深入這個話題,而是又如“庸人”一般算計起來,“軍費裏有近億是臨時籌措的,不計入常費格局。再除開官僚爵金和治政之費兩億,剩下的盤子就只有一億上下。”

“國家要大建學校,為工商官府輸送士子,還要大興救濟,安撫時勢急進下受害的民人,這些事以東院為主發聲。大建鐵道直道,海河港口,便利商貨來往,補貼新興產業,鼓勵匠學專利,扶持百業興旺,既是生利,又是吸納人力,這些事以西院為主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