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腐臭地獄(第2/4頁)

李克載認為,不管是從英華的立國大義出發,還是從經濟學出發,第三種思想才該是未來的方向,讓國民都想買東西而且能買到東西,也就是富民,富民才能強國。

宋既對李克載的認識深感欣慰,但又提醒李克載,這條路需要足夠的基礎,他解釋道:“富民這個方向沒問題,怎麽富就是大問題,直接給錢給東西嗎?該給誰,給多少,公平問題就會冒出來,爭不出個是非。如果是自己掙出富貴的,那就沒問題了,所以富民問題也可以跟就業問題綁在一起看,而就業問題呢,就要用段國師所著的三代新論來看。”

李克載也明白這個問題的關鍵。地是有限的,打理土地的人口也將是有限的,而人口一直增長,就業只能指望工商,同樣,掙富貴也只能看工商。

宋既再提到一件事:“天道院的農事所一直在搞育種增產的研究,最近有人提出了腐磷論,田產若是進一步增高,農業人口還會繼續下降。”

這事在國中影響很大,李克載也有所耳聞。盡管還未得到事實驗證,但這個立論卻很鼓舞人心。農事院的專家從歐羅巴那學來了腐質論,而墳堆上生“鬼火”其實是磷光這事也有了認識。有聯想力豐富的專家把這兩件事湊在一起,由“腐骨生磷”這個現象推導出磷也是腐質之一,專家們正在探索以磷助農田增產的路子。

若幹年後,英華科學界搞明白了腐質論是錯誤的,“以磷代腐”的實質是礦質論,才無比慶幸先輩們的歪打正著,化肥起源於“鬼火”,這也成為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誤會之一。

“富民和就業是合二為一的問題,也只有工商才能容下更多人口,才能容國民去掙富貴,但是工商要怎麽容下越來越多的人口呢?”

宋既終於轉回到正題上,“好比造房子,舊時的宅院是平攤的,同樣方圓之地,要容下更多人就得造樓。工商也是一樣,一道工算一層樓,工越多,樓越高,容的人就越多。”

“就像我手裏的韶州竹紙,一張紙背後帶起了一串工事:提升產量,降低成本的蒸汽機、漂白的白礬、熏香的香料、印欄頭欄尾的染料、包裝的油布和黃麻、運送到貨站市集的車船,甚至為招攬大宗買賣打廣告而養起的報紙。每一個環節都成了一個行當,容下了無數人求活求富貴。”

說到這,李克載總算能明白,為何在那次禦前會議上,父皇問起是否作好北伐的準備了,大家都覺得心裏沒底。

宋既作了更詳細的解說,當日大家鼓噪著北伐,被皇帝一句“準備好了嗎?”給歪樓到了探討英華未來三十年乃至百年的經濟發展戰略。

英華還沒準備好,就是因為走過前二十年粗糙的重商主義道路後,現在迫切需要確定一條脈絡清晰的發展方向。就長遠而言,是緊貼英華的立國大義,要國民能得幸福,要富民強國。就短期而言,則是復北方之後,至少六七千萬人口得被英華有效地消化掉,而不是長成一團膿肉。

現在北方還被滿清統治著,英華的商貨乃至資本還沒有深入下去,一旦復了中原,南北再無海關,商貨資本來往自由,受這雙重洗刷,小農和小作坊失業者不知幾許,加上原本的閑余人口,粗略估算怎麽也得上千萬。

上千萬人是什麽概念?整個孟加拉再加上暹羅……只是移民可解決不了問題,這就需要英華自身的工商體系,以及推動北方自成的工商體系來消化。

可英華的工商體系已經足夠成熟了嗎?

顯然沒有,用蒸汽機的作坊還是少數,雇傭上千人的工場也只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國內工商對金融資本的吸引力還不足,海外事業更受青睞。甚至具體到人工上,國內工商對人工的需求雖旺,卻還未旺到不擇饑渴的地步。之前出台了更嚴苛的禁奴禁不義工契法令,沒有遭到太大抵觸,就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印證這一點。

拿宋既的樓論來形容,國內工商,尤其是工業的樓層還不夠高,容納能力有限。國庫收入的構成也很清晰地作了說明,聖道二十三年,國庫收入一億九千萬,其中關稅、商稅、契稅、殖民特許費等流通領域的收入占了百分之六十,工業方面的公司稅和銷售稅僅僅百分之二十出頭,這裏面還包括國有大型鋼鐵、造船和機械公司的貢獻。

接著宋既談的問題,即便是在經濟學上有相當造詣的李克載也兩眼發暈:產業升級和產業布局。

“當日禦前會議,實際在談英華百年大計。首要一點就是納農入廓,把束縛於田地的人口吸納到城鎮裏來,由城鎮裏的工商接收。在此之下的工商類別分布,就是重造一番布局,沿著江河以及未來搭起的直道乃至鐵道,建起一條條由工商高樓匯成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