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殘酷的勝利(第3/3頁)

當南下大軍戰敗,死傷慘重,巴勒達爾身死,喀爾喀三部請降等等消息一並傳來後,圍城的蒙古人營帳裏徹夜哭號,可第二天,市集驟然擴大了數倍,蒙人個個臉上淚痕未幹,卻又帶著解脫般的輕松,向守軍兜售畜牲、毛皮、氈毯,以及各類還能拿出手的東西。

兩個來月,歷盡生死,看盡困苦,聽到吳敬梓褒揚功勞,還明言自己在軍中有大前途,曹沾又想到了營指揮楊繼遠和同僚代去病。前一刻他們還生鮮活蹦地在眼前說笑,轉瞬就成了傷亡清單上的數字,而這一個多月來,即便只是出主意,上千人的命運握於手中的壓力也揪心般疼痛,他嘆氣搖頭:“衛郎,我覺得軍隊非我所長之地,這一戰後,我想回去就學,去學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奪人之利的學問,戰爭……太殘酷了。”

吳敬梓一巴掌拍上他肩膀:“先別想這些,既然勝了,就得享受此刻的歡愉!”

曹沾也釋然了,是啊,終究是勝了,大勝,既付出了血汗,就得品嘗鮮美的收獲,至於以後,以後再說吧。

接著吳敬梓一句話將他腦中“鮮美的收獲”擊碎,“居延堡守城戰的詳情,可就靠你了。大都督說了,踞堅城而守,與有火炮的數十倍之敵抗衡,這經驗對全軍來說都很寶貴。這份報告沒有幾十萬字,不談清楚細節,別說大都督,我這關都是過不了的哦。”

幾十萬字!?

曹沾先是一驚,接著信心抖擻起來,打仗他揪心,可寫字他還能怕誰?幾十萬字,小意思!

英華一國的軍人已非單純的武人,軍中都分出了文武。靠著軍事學院、軍事學院附屬的學堂,以及總帥部、樞密院,乃至軍事後勤部門的文書作業,大批文人入軍界,也在國中造就出“軍事知識分子”這個新興階層。

十數年軍事革命,上到張漢皖這樣的統帥,下到普通目長哨長,不僅熱衷於看軍中同僚的作戰記述,軍學觀點,還樂於自己動筆。參謀這一類軍官,更背負著撰寫官方作戰紀錄的工作。居延堡大勝,曹沾早有心理準備,他的筆杆子可輕松不了。

居延堡的城防設施是否適應戰事,如何遏制敵軍火炮的傷害,等等疑問,不僅總帥部和樞密院在等著,黃埔、長沙和去年新設的武昌陸軍學院,都在等著。

見曹沾一副自信滿滿的模樣,吳敬梓也被感染了,暗道咱們就好好比比。你要寫居延堡之戰,我也要寫額濟納之戰,看誰總結出的東西更得軍心。

額濟納河之戰和居延堡之戰雖已結束,但就如曹沾和吳敬梓還要以筆杆子苦戰一般,對彭世涵來說,料理後事更費精神。

讓三音諾顏部北上與龍騎軍王堂合會合,一同安定漠北,同時防範羅刹人,再勘查喀爾喀蒙古諸部情況,調撥各類物資,安定人心。同時還要應付海量的文書作業,向大都督府乃至總帥部、樞密院交上圓滿答卷。彭時涵一邊操勞,一邊感嘆,他總算明白,大都督張漢皖老在私下抱怨,執掌一府,不如單純領一軍來得快活。

還好,跟接踵而來的“多寶善人”羅堂遠,以及次輔薛雪來說,彭世涵這種程度的勞神,跟這兩人比簡直就是小兒科。薛雪和羅堂遠要將舊日的喀爾喀蒙古,變作英華漠北之土,這種事對彭世涵或者任何一個單純的軍人,乃至張漢皖來說,都是極度陌生的勞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