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神展開(第3/3頁)

宋既再解說第二點:“方才說到官府下鄉必須先行,也已提到,那就是工商資本已及江南髓裏,卻少官府管控,害及漕賦。”

“借著南北大勢,英華資本雖占了江南,取代了滿清皇商官商,有利於江南民人一面,但因無官府這層皮面,害民一面也顯了出來,尤其是在糧業上,漕賦尤重。”

“我英華資本自龍門入江南,就開始侵蝕滿清漕事,漕運由糧改銀後,糧商更沒了束縛。南洋米商推著糧代深入鄉鎮,把糧價打壓下來。江南糧商借此以低價從糧農手裏收糧,轉運北面獲厚利。每年數百萬石的漕運更是他們眼中的鐵飯碗,糧價每石壓低一分銀,他們就有數萬兩的穩利……”

“江南米價近於一體,城鎮之民倒是受了益,可糧農卻怨聲載道。江南跟兩廣福建不同,兩廣福建務農者最多占一半,一半裏種糧的也只有一半。而江南人戶裏,務農者十之七八,種糧也十之六七。早前皇商、官商和滿清官府在糧食上得的利,大半都被英華糧商和糧代吃下,我英華糧業正重壓著江南一半多民人的肩膀。”

劉興純和李方膺都同時點頭,這才認識到官府下鄉的重要性。不是說官府下鄉就能解決這問題,而是要解決這問題,就必須有深入鄉鎮的官府。通過基層官府獲得更迅速更準確的民情,通過基層官府管控糧商以各種不當手段得利,沒有基層官府,朝廷在糧業上的各種調控法令也難以執行。

但最關鍵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糧價太低。

宋既談到這一點時,也覺這個問題很復雜,只簡單談了兩點。

“一是我英華商貨大通,多了南洋米調劑,北運糧商又為獲利而借勢打壓,米價自然會低,這是常識。”

“另一面所涉更廣,英華商貨沖擊江南,江南產物又多為絲綿等廉價原料,白銀不斷南流,江南本地漸漸短銀,銀貴物賤。江南米價比廣東還低,這怕還是主因。”

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李肆都沒認真留意過,心中也是一震。當年他曾經以“殖民江南”統稱英華的江南攻略,現在江南得手,英華資本也穩穩紮根江南,卻生出了諸多害處,看來還真是朝前多走了半步,比喻有成描述的跡象,這就是分寸問題。

由漕賦一事,就牽出了人心之隔、江南改制、資本之害和經濟運轉等一大堆問題,眾人都覺得腦子有些應付不了。

“那……咱們該怎麽辦?”

劉興純不太懂經濟,聽得眼暈,趕緊請教。

沒想到宋既攤手聳肩:“我也就只能選出最容易入手,也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剖析來由根底。”

嘩啦一聲,李肆抽出一把折扇,擡眼望天花板,呼呼扇了起來,三人對視,都道皇帝也在撓頭了,現在可是十二月……

這扇子大家常見,扇面素白,寫著“萬仞險峰步步攀”七字,是李肆找國中書法新秀,通事館汪由敦題的字,皇帝這是時時提醒自己戒驕戒躁,不要冒進。

看著這呼呼翻著的扇子,李方膺忽然兩眼一亮。

他猛然離席,朝李肆鄭重拜下。

“草民有一策!若行此策,江南亂相,迎刃而消!”

李肆等人都盯住了他,不知道他要發什麽驚人之語。

李方膺朗聲道:“陛下可廣詔天下,還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