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國動如山(第3/3頁)

巴旭起命令一下,江西幾府全都動彈起來。各縣各鄉都忙得熱火朝天,檢點兵員,配發軍械。如果說雍正動員大軍,田文鏡揮兵急攻,是滿清的戰爭木車嘎吱嘎吱響了起來。那麽在江西,原本英華一國本就在轟隆運轉的戰爭機器,又調快了一档,正嗡嗡急轉,把江西數百萬人口都攪進了鋼鐵打造的戰爭機器裏。

誰也別想跑!是男人就握槍上陣!

在江西,這麽一句俗語在民間傳遞著。官府直接下到鄉裏,但凡十八歲以上,六十歲之下的成年男丁本就在籍貫冊上。鄉尉揀選合適人員,每年集訓一旬,就練上彈打靶,名單也都匯聚成鄉勇冊,年年更新。事情雖雜,但鄉尉就駐在鄉裏,能直接握到每一個鄉勇的具體情況。

國家對在冊鄉勇有稅補,但如果逃避勇役,也要受到懲罰。這懲罰可跟古時不一樣,不會抓你去坐牢,而是斷了你進學、科舉和當兵之路,但凡稅務優惠,逃役之人也都沒指望。鄉中還要張榜公示,告知鄉人,你是品行不端之人。

田、稅、人情,一層層包裹住,想逃役就得付出極大代價。而鄉尉為工作方便,也往往揀選熱心赤誠之人,退伍老兵、憨厚農人以及山林獵戶最為理想。這些人也是一呼百應,因此在江西,巴旭起動員令一出,府縣頓時雲集數萬鄉勇。

巴旭起動員江西,房與信也開始動員湖南,這股風潮甚至波及到了兩廣腹地,加之輿論刻意推動,《越秀時報》等報紙還專門刊發了《義勇軍》一文,號召國人奮起,一國頓時陷入火熱的“抗清”大潮中。

“編戶齊民,這是真正的編戶齊民啊。若是明末時,官府也這般有能,韃清又怎能入寇中原,奪鼎神州……”

看完《義勇軍》一文,段宏時抒發著深沉的感慨。

明末時清兵入關,民人不是不抵抗,義勇上陣者千千萬萬,但缺的就是官府組織。大明國策講求縣官不出城,諸事民自理,臨到危難之際,只能靠民人自發組織。

民人怎麽組織?當然只能找讀書認字懂道理的讀書人,或者是名望過人的鄉紳仕宦。讀書人和鄉紳仕宦們有沒有氣節還是其次,要命的是絕大多數都不知兵,更是一縣一鄉零散聚起,沒有後方,沒有糧草,沒有組織,散兵遊勇,再勇敢,人再多,也無法跟大軍抗衡。

而英華靠著官府下鄉,一步步地將田畝、人口和治安管制起來,接著又將兵備也組織起來。現在江西有難,官員臨陣磨槍,居然也能拉出數萬民軍。雖然難以聚合成大軍,但守護州縣卻已足夠。建昌府的知府,就靠衙役和鄉勇,居然能跟上萬田文鏡的精兵抗衡。看透了這一層,段宏時對廣昌之失已經不怎麽在意,這只是小小的意外,只要當地官府反應過來,重組資源,奪回廣昌不是什麽難事。

“這跟古時可不一樣,朝廷還得下大力氣支援,起碼在物資上得用足勁力……”

李肆既是解釋,又是自語。大軍雖然調不回來,但物資上怎麽也不能短缺。

青浦碼頭,一艘艘江船載著大批物資,向北駛去。一個調度將一批木箱子的舊標簽撕了下來,貼上新標簽,嘴裏還嘀咕不停:“總算是運出去了,老占著地方,新貨都只能露天堆著。”

贛州城外,新立的兵站,巴旭起親自坐鎮指揮,將一批批物資分發出去。

“只有八年式的?無所謂了,有槍就行,先發三千枝給陳廷芝那邊,他正急得跳腳。”

廣昌城外,撬開木箱,陳廷芝從稻草中掏出一枝火槍,臉肉頓時僵了:“八年式的!?怎麽把這玩意發來了?”

兵站調度聳肩道:“本是要給紅衣全部換裝的,可紅衣那邊不願全換,一直壓在青浦貨倉裏。咱們江西要槍,兵部軍械司廢物利用,全塞給我們了。”

陳廷芝正要發火,巡檢鄉尉們卻驚喜交加:“塞得好!塞得好!這怎麽是廢物呢?鄉勇只會開槍打靶,咱們正在擔心,拿到四年式,該怎麽補隊列的課呢,現在好了,遠遠打靶就行。”

陳廷芝也是紅衣兵出身,腦子裏已印下了不會走隊列就不是正規軍的烙印,正要訓斥這話,再看看廣昌城墻,忽然覺得,或許鄉勇就適合這種戰法。至少他是沒有那個時間,來好好操練這些鄉勇走隊列,排橫陣。

人有了,槍也有了,甚至巴旭起還從補充給神武軍的武備裏截下了四門老式八斤炮給他,就一句話:廣昌必須奪回來!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