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江南路,戰前戰(第2/3頁)

年羹堯就在江南,但照著馬爾賽的提議,年羹堯顯然不是合適的人選。

看住昂首挺胸的馬爾賽,雍正點頭:“朕就指著你了,你去江南!你為主,年羹堯為副,替朕,替大清,打出一個未來!”

直到朝會結束,群臣散去,雍正這話裏的熱意似乎還回蕩在大殿裏。

可對著單獨留下來的允祥和張廷玉,雍正的語氣卻完全變了樣:“朕這皇帝,終究不是始皇,還是沒辦法一言九鼎啊。都說欺君欺君,朕這可是欺臣呢。”

張廷玉道:“皇上謀國苦心,自有臣等銘感五內。”

允祥繼續咳著道:“南北和議之責,絕不能由皇上背著,既如此,就得由臣子效勞。再說這江南一戰,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雍正苦笑道:“十三啊,別安慰朕了,西班牙人跟朕說得份外明白,也就是在江北和中原,善用鐵騎,還能有勝機。江南那種地方,海的陸的,強若西班牙人,在呂宋都被南蠻打得落花流水。”

沒錯,雍正不是一門心思自大,馬上就是雍正五年,他對英華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對大清的未來,他劃了兩條線。悲觀的是守住江北,樂觀的是滅掉南蠻,收復國土。前者他還有信心,後者麽,還得看南蠻自己會不會內亂。江南夾在這兩道線中間,就是用來作緩沖的。

他本心也根本不想議和,議和就意味著南北朝時代正式到來,意味著大清不再是華夏之主。

但這樁茹喜最早提出來的建議,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直到南蠻入江南,他才漸漸品出味道,這怕是他繼續埋頭積蓄力量的唯一機會了。從南蠻的報紙上看,李肆鋪開的架子太大,一國內政更是要行亙古未有之變,李肆也需要時間。如果在李肆沒吃下江南前議和,還有機會,等他拿下整個江南,那就不是議和,而是求和。

議和不僅能讓大清繼續積攢力量,還能在面上護住江南,得江南錢糧之利,還有一樁好處是。也是從南蠻的報紙上看,李肆那一國,前路飄渺,竟不知是要向何處走,雍正覺得,時間拖得越長,李肆那一國內亂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即便他很抵觸,卻不得不承認,跟李肆議和,是他最佳的選擇。

可就如他剛才的感慨一般,他貴為九五之尊,在這事上也難以一言而決。他背後還有王公宗親,這些人可以坐看他跟弟兄們鬥,甚至還欣賞他的手腕,畢竟祖輩都是這麽鬥下來,才養出個個豪傑。只要是滿人為主,骨肉相殘算得了什麽?

之前雍正行新政,要滿人讓一些利,甚至容綠營駐守京郊,這已觸動了滿人的神經,花了不少力氣才安撫下來。現在他再親口說要跟南蠻議和,滿人會怎麽想?

他們不會認為雍正是為整個大清的長遠考慮,而是覺得雍正根本沒把滿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會覺得雍正比康熙走得還遠。康熙是裝作滿漢共君來治華夏,雍正則是正兒八經要當滿漢之君,而不是把自己只看作滿人之君,漢人不過是滿人的奴才。

不少王公宗親都在背地裏說,皇上的大決心只用在自己的皇位上,卻沒大決心用在南蠻身上。不管是死是活,就跟南蠻拼了,拼不過咱們回關外,南蠻總沒那個本事追到關外去。現在皇上護著壇壇罐罐,還在糾合漢人的人心,把天下當作滿漢一體的天下經營,何苦來哉?本來就不是他們漢人之君嘛……

當江南鹽商聚兵自為時,雍正不得不下了決心,開始推動他的計劃,而計劃裏的兩個黑鍋,一塊墊腳石,全都拋了出來,進展很順利。

雍正的思路轉到了眼下的江南,“江南鹽商……真的掀不起風浪?”

允祥不屑地道:“那些個鹽商,不過是內務府和宮裏養出來的奴才,他們能打仗,就不會是奴才的命了。”

雍正點頭道:“將他們拔了也好,從前朝到如今,兩淮乃至整個江南的鹽商,全都肥了他們自己。每年內務府的進獻不過百萬兩銀子。到時拔了他們的根,重新養一批乖順聽話的。”

張廷玉也道:“正是朝廷危難之際,他們不體諒朝廷,卻還在壞江南事,給了南蠻可乘之機。看他們竟然為這鹽利大肆聚兵,就知跋扈越頂,借南蠻之手除掉他們,也是好事。”

奉賢南橋鎮外,離龍門不過十來裏地的荒地裏,旌旗招展,旗下數萬人馬,看似壯闊,可亂哄哄的行列,喧鬧的人聲,繁雜的服色和軍械,讓這些人看上去更像是去龍門趕集,而非打仗的。

“咱們大軍壓境,南蠻絕對要屁滾尿流!”

“咱們這麽多人,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南蠻給淹了!”

“聽說龍門裏不過千把紅衣兵,還調去了定海不少,魏老爺子和諸位大爺們真是見機得妙,抓著了這時候來打龍門,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