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4/6頁)

好在趙官家沒有把話說死,那就不妨再拖些時日,找幾個“神醫”好好診治一下,確認了自己難以痊愈之後再辭官離去,太太平平地返回西北,等到西北大局已定,朝廷縱然知道他使的是金蟬脫殼之計,那時也只能佯做不知了。

他正思忖著,忽聽窗外傳來一陣咆哮聲,街坊市井間行人吵架本算不得甚麽事,可是那人脫口一句“李重光”,卻一下子吸引了他的心神。

楊浩急忙一踢車板,馬車停下,穆羽掀開轎簾,探頭進來,楊浩向他擺著手,輕輕掀開窗簾,向側方看去。只見自己的車子正經過一座府邸,門面倒是光鮮堂皇,門楣上懸著一塊匾,上寫兩個大字“李府”。

門廊下站著一群人,中間兩個正在拉拉扯扯。楊浩定睛一瞧,兩個人都有點面熟,其中一個是個中年文官,一襲官袍,三綹長髯,面如冠玉,一副斯文好相貌。另一個卻是個少年,身材不高,眉清目秀,儒雅中透著些怯懦,他被那中年文官揪住了衣領,卻又不敢推開,雙眼已掛上了淚花。

仔細想了一想,再聯系起方才所聽見的李重光三字,楊浩輕輕啊了一聲,忽地想起了他們的身份。這兩人他都見過,一個是唐國的大臣,依稀記得是極受李煜寵信的,國宴時,每次都少不了他,那時候楊浩已有心假死遁身,整日做出一副目高於頂的囂張模樣,也不曾細細打量過唐國群臣,因為這位大臣時常上前向李煜進酒,言辭阿諛得有些肉麻,楊浩對他才有些印象。至於那個少年,卻是李煜之子,唐國太子李仲寓,楊浩也曾經在唐宮見過的。

那個文官扯著李仲寓的衣領冷笑道:“大將軍,本官看在與令尊同殿稱臣的份上,這才把錢借了來,可也得有借有還呐,說好了半個月就連本帶息還給本官,如今可都拖了五天了,請大將軍問問侯爺,這錢什麽時候才能還上?”

李仲寓歸宋之後,被宋國封為了牛千衛上將軍,是以如此相稱,這位上將軍打躬作揖地道:“張大人,請再寬限些時日,一俟朝廷發了下個月的俸祿,一定……一定馬上償還。”

“下個月?”張大人怪叫一聲:“這一拖又拖過去一個月了?你瞧瞧,你瞧瞧,沒錢?沒錢擺什麽譜啊,雇來這麽多的下人,他還當他是皇上呐?不是我張洎欺人太甚,我的手頭可也拮據的很,別的你甭跟我說,還錢、馬上還錢,要不然,我把你們告上開封府。”

李唐太子聽了雙淚長流,哀聲乞求道:“張大人,請您再寬限些時日,若是告上開封府,家父顏面何存啊?”

“顏面?”張洎冷笑:“他的顏面早就蕩然無存了,如今落得這步田地,他還好面子呢?”

楊浩聽他自稱,這才想起他的名字。原來這人本是唐國的中書舍人,清輝殿大學士,博學多才,精通精典,素被李煜倚重,視他如友重過為臣,唐國詔書多由此人草擬。

唐國重臣被押至宋國後,趙匡胤曾在殿上責問他為李煜草擬詔書,痛罵自己的罪過,張洎見對唐廷忠心耿耿的徐鉉,趙官家都愛其才華骨氣,委以高官,便揣摩出了趙匡胤的性情,知道此人喜歡寧折不彎、忠心耿耿的臣子,於是毫無懼色,昂然答對:“兩國交兵,惡語相向又算得了什麽,陛下拿到的證據不過這麽一點,臣寫過的檄文詔書還多著呢,犬吠為其主,臣無可辯駁,陛下要殺就殺。”

趙匡胤本有殺他之意,一見此人鐵骨錚錚,氣節凜然,不禁對他刮目相看,贊道:“張洎有膽,不可加罪,似此等人,若能事朕,今後當不改其忠。”於是封他為太子允中。

楊浩見他向舊主索債如此嘴臉,心中深為不恥,這時就聽門內一個女子聲音淒淒喚道:“仲寓,你進來一下。”

李仲寓如見救星,忙乞求道:“大人請放手,母親在……在喚我。”

張洎猶豫了一下,冷哼一聲道:“去吧,今日若不還錢,我是不會走的。”

“小周後?”楊浩擡頭向門頭望去,只見門後一角羅衫,卻不見她的人。李仲寓進去片刻,捧著一個黃澄澄的盆子走了出來,訕訕地道:“張大人,如今府上實在沒有現錢,這……這是家父日常洗漱時用的臉盆……”

張洎勃然大怒:“什麽?你拿一個銅盆兒打了我,你當我張洎是叫花子麽?”

李仲寓急忙辯解道:“不是……不是銅的,這是……金的……”

“金的?”張洎轉嗔為喜,一把搶過來試了試份量,考慮到自己的身份,終究沒有湊上去再舔一舔它的味道,他收起臉盆,乜了李仲寓一眼道:“令尊借了我五百貫錢,這個臉盆兒,就當是本金了,利息麽,等你們下個月發了俸祿,本官再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