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嚴肅點兒,打劫呢!(第2/3頁)

朱允炆如果真的南逃了,那麽他是不大可能留居在這個地方的,朱允炆如驚弓之鳥,對一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人來說,這裏距大明還是太近了。

所以鄭和的艦隊是直接駛到這兒的,夏潯並沒有帶著雙嶼衛,先扮海盜殺奔過來。以大明此時的戰鬥力,這個地方只需幾條船、幾百兵就能拿下來,雙嶼衛如果真的浩浩蕩蕩殺來,還不嚇壞了這裏的小朋友?

眼下,大明商賈在這裏處處開花,深深地紮下根去,如果真有什麽人隱藏在這裏,是根本藏不住的,所以夏潯壓根兒沒把滿剌加列為他的探察目標。

不過,藉察訪之名,去散散心也好啊。說起來,前世今生,這還是他第一次到南洋呢!

※※※

這時候的南洋諸國,海洋貿易還是不太活躍的,因為對南洋來說,最大的商品供應地和商品消費地都是大明,而大明帝王自朱元璋開國以來所執行的海洋政策,使得這兒的商品貿易大為蕭條,遠不及唐宋和元朝時期。

這個時候,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還沒有來臨,一直以來的海上貿易的霸主是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雖然也時常出現在這一代,但是他們的觸角還沒有牢牢地控制這一代,他們現在在東方的貿易中心還集中在印度的幾座沿海城市,比如古裏。

此前鄭和雖然下過一次西洋,回程時也從南洋諸國采購了大量商品,但那終究不是經常性貿易,大明對他們的朝貢貿易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既然是朝貢,總不可能今兒派船去大明,明兒再派船去,就算一年一趟都算太過頻繁了。

因此現在主導南洋貿易的,依舊是走私。

走私就必須有武裝才能避免海盜打劫。可是擁有武裝的走私團隊,且沒有國法的約束,那麽能殺能搶的時候,他們會自律麽?所以不可避免的,走私商團就搖身一變,成了海盜的一員,只不過他們不是純粹的海盜,而是兼具著海盜和走私商兩種身份。

這種人中,混得最出色的、勢力最大的,就是海盜王陳祖義。

陳祖義是廣東潮州人,洪武年間入南洋為盜,二十年工夫,成為南洋一帶最強大的一股海盜首領。勢頭最猛的時候,陳祖義戰艦百艘,士兵萬人,這樣一股力量,已經可以傲視南洋許多小國了,以致一些南洋國家得向這位大盜進貢,以保平安。

後來,陳祖義試圖把勢力擴張到黃海,東海,這時候恰好朝廷派李景隆、鐵鉉和夏潯掃蕩東海群寇,夏潯說降了雙嶼群盜,結果陳祖義偷雞不著蝕把米,反毀了自己的十條主力戰艦。之後朱棣登基,部分放開了海禁,開始大力建設水師,陳祖義在福建水師將領赤忠的打擊下,勢力進一步萎縮。

無奈之下,陳祖義跑到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巨港一帶),投靠了渤林邦國,做了朝廷的一員大將。渤林邦國國王死後,他幹脆糾集部眾,挾制百官,自己稱王了。

由盜而王,這陳祖義也算是一個傳奇了。

如果事情就這麽結束,或許陳祖義的傳奇會一直傳下去,據說唐朝時候虬髯客爭天下失敗,率部下遠赴南洋,自據一地稱王,可那畢竟是一個傳說,唐朝時候海洋貿易是很發達的,後來卻並沒有什麽從南洋一帶傳回來的實據證明他在南海稱王,而陳祖義卻是實打實地做了一國之主。

奈何,當他得知大明再下西洋的消息時,這位骨子裏依舊是個海盜的國王卻動了貪心,於是,他的傳奇也就止步於此了。

上一次鄭和從西洋歸來的時候,渤林邦國的國王還不是他,作為該國一位權傾朝野的大將,他要隱藏自己的身份很容易,鄭和並不知道這個小國有位將軍,竟然就是大明通緝多年的海盜王。

當鄭和歸國時,陳祖義也慫恿國王向大明朝貢,當時這位國王已經大權旁落,願不願意都只能由他擺布,貢使的船隊自然也是陳祖義的私人船隊,所得當然也是落入他個人的腰包,只不過是打著渤林邦國國王的旗號罷了。

這位仁兄的船隊上路時,根本就是空船!

他一件貢品也不帶,一路走一路搶,搶到什麽貢什麽,北京行宮文武百官反對朝貢時所提到的那些破爛貢物裏,就有這位陳老兄所獻上的貢品。回去時這位仁兄也沒閑著,照舊是一路搶回去。

如今該國國王已經病死,他廢了國王的兒子,自立為王。

大明艦隊的第一站是占城,這樣拉風的一支龐大艦隊,每到一處都會引起轟動,消息會迅速向四面八方擴散。大明艦隊還在占城停駐期間,消息就已像風一樣地向南方諸國傳開。

尤其是大明使者向占城國王宣布今後改朝貢貿易為自由貿易,向他們宣傳了自由貿易的種種政策之後,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播擴散得更快。所以,當大明艦隊離開占城,繼續向前進發的時候,渤林邦國王陳祖義就已收到了準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