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與國無疆(第2/2頁)

夏潯大吃一驚,失聲道:“騙人的?”

朱棣得意洋洋地道:“不錯!朕想遷都北京,是因為今日之疆域已非昔日中原之情形。我皇考剛剛立國不足兩年,便心生遷都之念,因為皇考也看出,金陵不是建都佳地。但那時候北元剛剛外竄,他們經營大都數百年,皇考的根基又在江南,當時建都根本不可能考慮北京,否則一旦北元反撲成功,就會鬧出剛剛建國便陷落都城的笑話了,而今卻不同。

守國門,怎麽守?只有千日作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眼下,北狄西戎南蠻東倭,皆無與我大明抗衡之實力。但是蒙古諸部雖已趨弱,在東西南北四方番邦之中,依舊是我大明最大的威脅。

京城若立於金陵,與北方九邊重鎮溝通起來多有不便,這是一個原因。再者,自唐宋以來,西番北狄漸超強大,昔日‘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已經行不通了,如果不能確保西番和黃河以北的養馬之地,我們就只能以血肉之軀對抗遊牧民族,要付出百倍的犧牲。

北京地處塞外和遼東進入中原的咽喉之處,朕定都北京,就可以將我大明的軍事主力部署在長城一線,把我大明的防禦推進到了北方邊防一線,變防禦性國都為進攻性國都,對關外之敵有著極大的震懾作用。

定都於此,外敵入關首先要面對的不是柔弱的百姓,而是君臨萬方的天子,他們豈敢深入!定都於此,那麽朕就算有些不賢不肖的子孫做了皇帝,他們也不能像在金陵一樣耽於安逸,不得不重視北方邊防!”

朱棣兩眼閃閃發光地道:“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不錯,定都北京最大的弊端是距敵人太近,可是要想讓國都距敵人遠,難道只有退卻一途麽?退卻真足以自保?為什麽是退卻,而不是擴大北方疆域?

北方疆域擴大了,北京還是國門麽,還會距敵太近麽?百舸爭遊,不進則退,一個國家,你不思進取,就只會被別人取代的更快!退?笑話!朕遷都北京,並不是要守國門,而是想定都北京,把我大明的國門推向更北方!”

夏潯定定地看著朱棣,心中只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永樂大帝五征漠北,後三次如果只是為了打壓遏制韃靼瓦剌的目的,完全不需要再出兵,只道他也步了漢武帝後塵,開始窮兵黷武,原來他打的主意竟是徹底吞並蒙古草原!

可惜,人無完人,永樂的兒孫兩代皇帝都擅長文治,輕於武功,他們又過於重視文官們的意見,在他們的治理期間,受文官集團所左右,安南的兵撤回來了,下西洋的船收回來了,北方對韃靼和瓦剌誰強就打壓誰、努力保持他們之間互相制衡的一貫政策也取消了。

結果,瓦賴重新崛起,終於在大奸宦王振手裏,葬送掉了大明所有的精兵良將,大明軍力從此一蹶不振……不過……如今的瓦剌和遼東,與本來的歷史都有了極大變數,說不定真能如皇上設想一般……”

夏潯剛想到這裏,朱棣的聲音陡然提高了:“韃靼勢弱,瓦賴內爭,遼東在手,朕為什麽不抓住這個機會善加利用?北京是長城內外、大漠南北的聯系樞紐。南方一向安定,定都北京,不僅可以統治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朕還能就近威懾黑龍江、貝加爾湖、阿爾泰山以北的廣大地區,讓那些在遼、金、元三代數百年異族統治下的北方漢人對朝廷產生歸屬之心,對女真、韃靼、瓦剌、兀良哈加強控制。

朱棣目光灼灼地盯著夏潯道:“朕在極北之地,設立奴兒幹都司,在西北建立哈密衛,向南控制交趾,往東……朕派了龐大的艦隊出海,不是為了學秦始皇去求什麽長生不老藥,而是為了恩威並施,掌控南洋諸國。

朕以武定天下,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至、無所不屈,必欲使遠方萬國來朝臣服,朕要做的不只是中原之主,而是華夷之主!朕的志向,豈是那些無知匹夫可以揣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