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伏兵盡出(第2/2頁)

不料沐絲拂塵一拂,剛要說話,禦座上的朱棣突然咳嗽一聲道:“今天,各衙門官停了禦前奏事吧,有事具本上奏就是。朕有一件大事要說,朕尚未回京時就下旨議遷都,如今過了好些時日了,朕想知道,眾臣工議了這麽久,有沒有拿出個章程來啊?”

百官面面相覷,被皇帝這突如其來的問話給弄懵了,陳瑛、黃真、楊榮、黃淮等一眾大臣踏出一只腳去,連一口丹田氣都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就等沐絲喊一句:“百官有本早奏,無事退朝……”便大喝一聲“臣有本奏!”沖將出去,可這一下……

幾個人把踏出去的腳又慢慢收了回來,金殿上靜了好久。

總不能就這麽把皇上撩在那兒吧?翰林院學士慕容嶸鑄率先反應過來,出班跪倒,高聲奏道:“臣翰林院慕容嶸鑄,奉詔以後,臣與翰林院同僚仔細議論過,臣以為,金陵僻在東南,不足控馭西北,非勝地也。皇上意欲遷都,實為英明之舉,然遷都北京,卻有失妥當!”

朱棣挑了挑眉毛,問道:“哦,有何不妥?”

慕容學士道:“縱觀歷史,建都其地而享祚長久的一是河洛地區的開封、洛陽,一是關中地區的長安、鹹陽。太祖高皇帝當年就有意將都城遷至關中,關中‘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乃是都城絕佳所在!”

這位學士就是陜西籍,得著機會,便竭力推銷起了自己的家鄉,他話音剛落,一向在朝堂上只顧打瞌睡,萬事不參與的太常寺卿柳岸跳了出來,奏道:“皇上,長安、鹹陽歷宋元兩朝,已然敗落不堪,如何可為京城?洛陽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開封就更不用說了,黃河在側,不但不能為其屏障,四時泛濫,反成禍害,亦非佳地,所以,臣以為亦不可取。”

朱棣問道:“那麽你覺得何處可為都城?”

柳岸道:“將燕京與長安、洛陽、汴梁相比較,臣認為燕京形勢最優,天地間之形勢,大抵無如燕京,滄海繞其東,太行峙其西,後枕居庸,前襟河濟,饒谷馬魚鹽果窳之利。順天為皇居,東南轉漕,秦晉入衛,形勝甲天下!”

朱棣精神大振,立即道:“柳愛卿所言甚是有理!”

話音剛落,本來心懸太子安危,不想就此事發表意見的大學士丘浚火了,騰地一下跳了出來,大聲道:“居庸,吾之背也;紫荊,吾之吭也。以燕京為都城,切近北狄,恐其反扼我之吭而拊我之背,東臨滄海,近在咫尺,如有寇自海上來,亦難防蔽!”

柳岸馬上道:“燕京北有雄關,又有遼東以扼韃靼,以我大明之強,何慮之有?東雖臨海,卻是內海,有遼東、山東狹峙,拱衛內海,如果都不能抵禦外寇自海上來,那麽就算都城遷得再遠,能阻止敵寇鐵蹄兵臨城下麽?”

兩個人這一開頭,文武百官想不計較都不成了,紛紛開口,七嘴八舌,那反對遷都的官員,在整個金殿上十成中占了八成,這一通批駁,把同意遷都他處的罵作鼠目寸光,把同意遷都北京的罵作諂顏媚上,罵得金殿狗血處處。

如此種種,聽在朱棣耳中,簡直就跟直接指著他的鼻子罵他差不多,朱棣那張大黑臉越來越黑。滿朝文武也不理會,本來就是指桑罵槐麽,皇上臉色越難看,他們心中越快意,眾大臣捉對兒廝罵,這一罵就罵到了天將正午。

朱棣忍無可忍,沉著臉拍案喝道:“眾卿既無定議,那麽遷都一事,就繼續議下去,無論多久,一定要拿出個定論!退朝!”

朱棣霍地一下站起來,轉身剛要走,黃真和陳瑛忍不住一齊踏出朝班,高聲叫道:“陛下慢走,臣有本奏!”

朱棣扭頭一瞧,居然是都察院的左右手。

陳瑛和黃真互相看看,誰也不願謙讓,朱棣一指黃真,點名道:“黃卿有何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