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喜怒不形於色(第2/2頁)

朱棣把這句話細細地咀嚼了一遍,淡淡地道:“好!好一個不叫東風壓倒西風,也不叫西風壓倒東風,才好坐收漁人之利!”

夏潯咳嗽兩聲,道:“當然,這也是我大明在皇上治理之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強大實力,所以我們才能利用帖木兒國、日本國內部的矛盾以及韃靼和瓦剌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

朱棣定定地看了夏潯一眼,突然問道:“你在玄武湖會見帖木兒國摩羅使者時受人刺殺,此案錦衣衛還在查辦當中,文軒,朕素知你機警,以你看來,當日登船行刺者,真的會是帖木國使者烏傷派來的人麽?”

夏潯反問道:“不知皇上對此事怎麽看?”

朱棣道:“以朕現在所掌握的情況看,可謂疑點重重。烏傷在進入我大明前後,會另遣一些刺客暗中相隨麽?他們目的何在?如果說是為了刺殺摩羅,一路上他們明爭暗鬥,能殺早就殺了,既進了我大明都城,成功機會已然極其渺茫,他們還敢下手?匪夷所思。尤其是,沙哈魯目前的實力已隱隱在哈裏蘇丹之上,他們比摩羅更有希望獲得朕的承認,何必在京城裏冒此奇險,激怒朕呢?”

夏潯道:“皇上明鑒。臣也覺得其中頗有蹊蹺,如果說此事確為烏傷所為,有些不合情理。摩羅使者一口咬定是烏傷所為,原因不言自喻,這對他爭取我大明的承認有利,可我們卻須查個清楚明白才是。只是臣當時會晤摩羅,多飲了幾杯,席間又中了毒,倉惶間只顧逃命,對刺客的情況了解不多,想要揣摩他們的來路也不容易。

紀綱大人執掌錦衣衛,足智多謀,此案既交在他的手上,料來終有真相大白之日,臣不敢妄自揣測。皇上日理萬機,國務繁忙,千萬不要再為這些事情勞神,眼下還是以安撫帖木兒、日本兩國使節為第一要務!”

朱棣淡淡一笑,道:“朕知道了,你傷勢未愈,且回去歇養吧!”

夏潯連忙起身:“是,臣告退!”

朱棣定定地看著夏潯蹣跚的背影,直到那身影完全消失在大殿門口,才緩緩收回深邃的目光,隱隱又現出沉思之色。這時沐絲躡手躡腳地走進來,低聲道:“皇上,東宮屬官已然帶到!”

朱棣神色一肅,沉聲道:“留下楊溥、金忠兩人,其余人等押入詔獄待參吧!”

不一時,楊溥、金忠二人便被帶進殿來。

太子迎駕遲了,有失人臣之禮,這事兒可大可小,皇上若不想處治,譴責幾句也就罷了,皇上若想處治,這條罪名就可以大做文章。

前文說過,藩王有罪,除非謀反大罪,輕易是不受懲處的,自然有人代他受過,這代藩王受過的人就是王府長史,長史最主要的責任就是背黑鍋。那麽太子犯錯呢?自然就該由東宮屬官來頂包。

昨日太子迎駕稍遲,今兒一早就有官員彈劾,朱棣見了彈劾奏章,馬上毫不猶豫地批了一個“準”字,著即捕拿東宮一眾屬官。因為他上午有朝會,這時才把人押來。兩人被帶上殿來,跪倒見駕,紀綱挺胸腆肚,叉手一禮,高聲道:“臣奉詔,捕東宮屬官見駕!”

朱棣臉色一沉,喝道:“楊溥、金忠,朕命你等輔佐太子,你等不教誨太子經國緯政之道,只為討好太子,一味奉迎縱容,致使太子懈怠。朕自北京歸來,早有旨意到京,皇親國戚、王侯功卿、滿朝文武俱到,另有十五國外使在場,偏是太子姍姍來遲,大失人臣之禮,爾等為太子輔臣,可知罪麽?”

錦衣衛一來拿人,楊溥就曉得皇帝在東宮迎駕一事上要大做文章了,他情知這時如何辯解都是枉然,不過該說的話他還是要說的,眼下必須盡全力保住太子,只要太子保得住,他們這些東宮屬官就有重見天日的機會,如果連太子都倒了,他們除了老死獄中,再也沒有一絲機會。

一念及此,楊溥立即跪倒,叩頭道:“老臣知罪,然太子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