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口水大戰(第2/3頁)

國計民生派說:北京的財賦供給與人口都成問題,目前朝廷雖有河運、海運,且正陸續在運河上疏浚一些年久淤塞的地段,但是如果朝廷北遷,北京陡然增加的大批的官僚、家眷,乃至駐軍,所需要的供給,現在的河運、海運要擴大數倍規模才成,至少目前,還不具備這個條件。

軍事地理派說:北京太靠近北狄了,距邊塞不足兩百裏,外無藩籬之固,內無戰略縱深,一旦北狄入侵,破關而入,馬放燕山,北京城下旦夕可至,置天子與如此險地,實在是太危險了。

還有些人擔心都城北遷,到了趙王的地盤上,太子又要多一個競爭者,可這個理由不能明說,於是便隨意加入一個反對派,冠冕堂皇地陳辭一番。

另外還有許多人出於個人、家族、故鄉的利益,強烈反對遷都。因為江南文教發達,江南的士大夫也是最多的,所以江南籍的官員占了朝堂的絕大多數。京城遷走,無疑將觸到他們個人、家族和故鄉的利益,對此自然強烈反對。

不只是他們,包括當初追隨洪武皇帝打江山的功臣勛戚們,同樣大多出身江南,他們的家在這裏,他們的根在這裏,誰肯千裏迢迢跑到北京去。再說,北京跟金陵一比,那繁華程度差了十萬八千裏,有好地方不呆,誰願意到那窮山僻壤去定居。

民間的富紳、地主聽到這消息也是強烈反對,當初朱元璋營建中都鳳陽,強行遷徙了十萬富戶去鳳陽,如果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少不得也要遷徙許多江南富戶到北京去,難保其中不會包括他們。

他們家裏要麽有人在朝為官,要麽與哪位朝中官員有深厚關系,這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紛紛動用他們的人脈關系,在朝廷上發出了最強烈的反對。

還有那風水先生派,引用諸葛孔明的話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上映紫微之垣,此帝王之宅。”大談金陵風水如何的好,以此作為不應棄金陵而就北京的理由。

文淵閣大學士楊榮就是此中代表,不管他反對遷都的本意是什麽,他給皇上的奏疏卻是黑紙白字地寫著:“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格局寬闊,九星齊拱,萬鬥相映而成輝,可以為京都者,莫逾金陵。”

風水派這一反對,卻引起了風水派內部的反對意見,他們對風水、易理,都有很深厚的研究,而且不大關心政治。他們不在乎皇上遷不遷都,也不理會別人為什麽反對遷都,既然有人提到了風水,他們自然要發表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們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山”代表背後,主宰健康和人丁興旺,自然也包括國運,宜雄健渾厚,最忌背空;“水”代表前方,主宰事業和財富,向水宜寬廣低平,最忌緊小。

從金陵風水來看,南京城坐北向南,以北為靠。

北面是什麽山呢?雞籠山,說是山,不過就是一個二十來丈高的小土丘。雞籠山後面就是玄武湖,再向北去是紅山,紅山跟雞籠山差不多高,也是個小土丘。紅山再向北,就是幕府山,最高也就五十來丈,接著便是揚子江了。

看吧,雞籠山是小土丘,紅山是小土丘,幕府山稍高一點,幕府山頭卻又呈形體不正、略有偏斜的貪狼星狀,對此靠山極為不利。金陵背後就這麽三座靠山,零碎無力,如何支撐這麽大的城邑?

還有,全部靠山都背靠揚子江,沒有接通大型山脈,得不到龍脈的支持。

更要命的是,風水之氣“乘風而散,遇水而界”,比全部靠山占地面積還大的玄武湖,把金陵的山脈龍氣阻擋得一幹二凈,結果金陵連那一點點靠山的地氣都被消磨掉了,形成了一個徹底背空的風水形煞。

因此,只要天下生亂,太歲行至犯煞的玄武湖,必屍橫遍野,秦淮盡成血河。

雖然他們只是就風水論風水,並不是想要贊成永樂皇帝遷都,不過這是朱棣派來的那個太監所能聽到的唯一一個算是贊成遷都的聲音,自然視若瑰寶,忙把這些說法全都記下來,轉呈北京。

這些精通風水的人一說金陵不好,堅決反對遷都的人馬上找了更多的風水大師進行駁斥,雙方爭來爭去,從理論上爭不出高下,便開始舉例子。認為金陵風水不好的,舉出了從古到今,但凡立都金陵之國,無一國運長久的例子。

他們還說,當初劉伯溫也只是迎奉聖意,不得不定都金陵,其實他也知道金陵風水不好,因此才費盡心思地把皇宮建到金陵東側,旁倚鐘山以遷就風水。沒像歷朝歷代所有定都金陵的王朝一樣把皇宮建在金陵城中央,但鐘山也不雄厚,如今已保了大明四十多年國泰民安,地氣將盡,亦難持久。

反對派就不屑一顧,說多智近妖的諸葛孔明都大贊金陵風水,難道你比孔明還要高明?當然沒有人敢自認比諸葛孔明更加高明,這一下反對派似乎就占了上風,可是剛剛修完《永樂大典》,還沒來得及離開金陵的一些學士、老儒們聽了這話卻又提出了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