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現醜(第2/2頁)

孟浮生也慌了,又大聲道:“這是我大明監國漢王殿下,還不見禮?”

兩個外國人迷迷瞪瞪地看著朱高煦,他們也在納悶兒呢,他們也覺著這個高大威武的年輕人應該是個大人物,可他到底是誰,他們卻不知道。據說大明皇帝沒有這麽年輕啊,事關國體,沒弄清對方身份之前,他們豈能輕易行禮。

孟浮生見二人還不說話,忍不住轉向站在漢王朱高煦另一側的四夷館通譯,說道:“翻呐!翻給他們聽!”

那通譯翻了個白眼兒,心道:“你旁邊不是站著一個通譯麽,我今日是給漢王做通譯的,怎麽你說話也要我來譯給他聽!”心裏嘀咕著,還是咳嗽一聲,對兩個帖木兒帝國的使節把孟浮生說過的話翻譯了一遍,結果兩個外國使節依舊如鴨子聽雷,傻不愣瞪地站在那兒。

那通譯也慌了,又大聲說了一遍,對方側著耳朵認真傾聽,聽完只是攤了攤雙手,一臉無奈,這通譯就慌了,結結巴巴地道:“他們……莫非是聾子不成?”

這時節跟在孟浮生身邊的那個倒黴翻譯悄悄湊了過去,小聲道:“陳兄,他們好像不懂蒙古語。”

“啊?”

站在朱高煦旁邊的那個通譯官嚇了一跳,失聲道:“不懂蒙古語?豈有此理,他們有意難為人麽?”

朱高煦這時臉色已經鐵青,沉聲道:“你們嘀咕什麽呢?他們為何不言不動?”

兩個通譯結結巴巴,答不上話來,這時兩個大胡子中的一個好像聽明白了點什麽,嘰哩咕嚕地說了一串話,兩個可憐的通譯官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可是只聽懂了幾個詞,兩人嘀咕半天,也弄不明白全句的意思,只好往朱高煦面前卟嗵一跪,苦喪著臉道:“殿下,他們的語言……微臣聽不懂……”

唐朝時候,西域一蕃國朝貢。當時大唐與西域的交往何等密切,卻也無人能盡識西域各方語言,那蕃國遞交國書,竟無人識其文字,幸好李白生於極西之地的碎葉城,識得這種文字,否則就要丟了大唐的臉。而今,漢王朱高煦興致勃勃而來,終於碰上了這種難堪事。

話都聽不懂,這威風還向誰擺去,朱高煦甚至鬧不清眼前這兩個大胡子誰是沙哈魯的人,誰是哈裏蘇丹的人。朱高煦臉騰地一下就紅了,他臉紅脖子粗地叫人把雙方使節先安置下去,等兩位外使一走,朱高煦便暴跳如雷,把呂震和孟浮生兩位大臣罵了個狗血噴頭,這才拂袖而去。

半天工夫,這個笑話就傳遍了南京城。

帖木兒帝國的官方語言是突厥語,突厥語與蒙古語同屬阿爾泰語系,他們有些詞匯是一樣的,但是遠遠達不到聽得懂蒙古話就聽得懂突厥語的地步。帖木兒帝國的民間語言主要是波斯語和阿拉伯語,這些語種地區目前都不是與大明交往頻繁的地區,所以大明在這方面的語言人才極少。

大明從永樂五年才設立專門翻譯外國語言和文字的四夷館,迄今才不過五六年光景,因為很少有士子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四夷館面向四夷諸國分設的八個翻譯館中,人數最多的一館才四個通譯官,有的常年不見往來的國家更是只有教師一兩人,連學生都沒有。

大明現在自己培養的翻譯人才極少,就算是面對韃靼、女真、朝鮮、日本、呂宋、安南……這些交往密切的地區,主要的翻譯人才也靠地方上向朝廷輸送。

但是像今天這樣的窘狀其實是很難碰見的,因為出使國一方也備有通譯,即便兩國因為相距太遠,不習彼此語言,他們的通譯也懂得兩國中間地區的第三方語言,可以以此作為交流平台,大明與帖木兒帝國的交流平台一直就是蒙古語。

但是無巧不巧的,帖木兒帝國的兩支使節隊伍在六合停歇的時候大打出手,死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他們的通譯,而大明蒙古館的兩個通譯只精通蒙古語,結果就造成了眼下這種難堪的局面。

莫愁湖,湖心島,細雨蒙蒙,如詩如畫。

夏潯披蓑衣、戴竹笠,坐於船頭,拿著釣竿,對撐傘立於其後的徐姜道:“太子仁孝,一向關愛兄弟,咆哮大臣這種事,怎麽可以向皇上告自家兄弟的狀呢?咱們不用理會,自會有人來做這個惡人的。”

他提起釣竿,麻利地換了魚餌,悠然一甩,魚漂在漣漪不斷的湖面上沉浮兩下,定住了,夏潯悠然又道:“準備車,我要去請一個人。再給漢王上一劑眼藥,就該咱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