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科考風雲(第2/2頁)

最後一個輪到國子監的陳安之,陳老夫子比翰林院的冷大學士還閑,更不怕解縉若是不倒會如何對他打擊報復,當下擼胳膊挽袖子赤膊上陣,振振有辭地道:“這篇被解學士取為狀元的文章,其題理含糊,題情低徘,題神不振。反觀取作前十榜末的這篇浙江舉子東方明遠的亭亭玉立昌,卻比解學士所取文章高明十分。

皇上請看,這篇文章劈分八股,如連環鎖子,骨節相生。不用單句轉接,局法最為高老。中股後接起,皆有藕斷絲連之妙。每股煞腳,搖曳多姿。股中詮發實義,字字透辟細切。乍一看平平無奇,細思之拍案叫絕。來路至精,去路極清,可代聖賢立言矣!反觀解學士所取文章……”

陳安之把嘴一撇,不屑地道:“皇上請看,解學士所選狀元之才的這篇策論,臣只粗略一看,就找出文中兩處錯字,還有一處句理不通,再一細看,竟是不曾句讀過的!解學士是否循私,臣不敢斷言,但解學士為朝廷選士,馬虎懈怠,由此可見一斑!”

前邊說過,當時取士,因為舉子多,試卷量大,而揭榜的時間又急促,根本來不及看盡考生的所有卷子,因此考官只重八股,可是按照規矩,卻是所有文章都該字斟句酌,認真審閱的。旁人按潛規則行事,不出事自然無妨,解縉此刻犯了事,那就一查一身毛病了。

我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但是為了停頓、斷句,方便理解和閱讀,讀書人漸漸發明了類似於現代的斷號、句號的符號,在閱卷時,是應該加上這些符號,以表示逐字逐句閱讀過的,可是要想這麽做,就得整篇文章都認真看過,才能做出準確的斷句,這策論既不為人重視,同考官們自然會偷些懶。

如今陳安之把它提了出來,那就是無法否認的問題,解縉為朝廷取士是否盡心盡力,自然就成了大問題。

朱棣寒著臉道:“今只叫眾卿閱前十之卷,就得出這種種結論,安知那排名在後的甚至落榜的舉子之中,沒有賢德幹才?學生們從一小小蒙童,寒窗苦讀,層層淘汰,待能考中進士者,需要幾十年時光。幾十年啊,一個奶聲奶氣的娃娃,年近而立,甚至更久,才能學有所成,朝廷豈可不予珍視?”

他把禦案一拍,沉聲道:“傳旨,本科榜單作廢!所有試卷,著禮部會同翰林院、國子監重新評過,再予張榜公布!”

殿上眾文臣紛紛起立,一起躬身道:“臣領旨!”

內侍沐絲打著拂塵,慢悠悠地出了華蓋殿,左右掃了一眼,招手喚過一個小太監,低聲吩咐:“速去東廠,告訴幹爹,解大學士……完了!”

皇帝推翻原定榜單,著令重新批閱試卷,自然證明解縉取士不公,既然取士不公,自然要予以嚴懲的,這麽簡單的道理,沐絲如何還不明白?

文淵閣裏,解縉心神不寧,華蓋殿裏皇上正召集禮部、翰林院、都察院和國子監的官員議事,不用問,所議之事也必與舉子們控告他的事情有關,解縉有心打聽那邊的動靜,可眼下他又實在不宜有所舉動。

他的親家胡廣當初攛掇他爭這主考官,如今捅了大簍子,胡廣自覺慚愧,竟是連面也不露了,其他幾位內閣大學士見了他也都神情詭異,有點避瘟神的感覺,弄得解縉都不敢到廊下散步,生怕撞見同僚,大家都不自在。

他悔呀,真的好悔,想當初怎麽就不聽輔國公勸誡,豬油蒙了心一般,偏去爭那主考!眼見得這《永樂大典》即將編撰完成,有此大功還怕不能重獲聖眷?如今一班小人落井下石,這……這該如何是好?

解縉越想越是心焦,恰在此時,一個小太監捧著一摞奏章走進來,解縉匆匆打眼一掃,竟是皇上轉東宮批閱的奏章。東宮與他交接奏章,一向是由東宮左諭德楊士奇負責的,如今怎麽換了一個小太監?

解縉詫異地問起,那小太監道:“太子叫奴婢送奏章過來,奴婢聽命行事就是了,閣老所詢之事,奴婢就不曉得了。”

解縉心中頓時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