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人人喊打(第2/2頁)

其實都察院本來就是替皇帝監察百官的,打百官的小報告本來就是他的職責,只不過袁公什麽小報告都打,連別人的隱私之事,比如夫妻口角、兒子不肖一類的事兒,只要被他聽到,也會報與皇帝知道。

解縉當時正做朱元璋的私人秘書,時常能夠聽到,所以對袁泰極為鄙視,對這種打小報告的行為很是不屑。

後來解縉彈劾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得罪了當時的兵部尚書沈潛,被沈潛反告一狀,結果被洪武皇帝貶為江西道監察禦使,成了都察院的人。而都察院當時派系鬥爭十分激烈,解縉既瞧不上袁泰,就成了袁泰對頭王國用一派,代王國用上疏彈劾過袁泰,結果袁泰因此受罰。

但是不久,因為解縉狷狂不羈,到處得罪人,朱元璋覺得他恃才傲物,不加自修,應該磨磨他的銳氣,就給他辦了個“停職留薪”,叫他拿著工資回家繼續鉆研學問去了。當時洪武皇帝曾說十年之後再予任用。

結果洪武逝世,建文當朝,解縉做官心切,迫不及待地跑回了京師。建文當朝後,袁泰重獲重用,聞訊立即彈劾解縉未等到太祖規定的時間就回京,且其母喪未葬,父親年邁,舍而遠行、不忠不孝。建文是最講究禮和孝的,就把解縉貶到蘭州一帶當連部文書去了。

等朱棣靖難成功,解縉投靠朱棣,一步登天,袁泰自然又受他的打壓,只好辭官歸去,如今已然病逝。因為兩人這樁恩怨,袁泰的門生陳安之對他自然頗有敵意,眼下既有機會,如何會不加利用?

稍頃,舉子們寫下一張聲聲血、字字淚的陳情狀,由國子監學生轉了進來,陳安之立即拿了狀子,直奔皇宮,為民請命。舉子和太學生們簇擁左右,鼓噪助威,一路張揚而去。

……

翰林院,是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皇帝顧問的地方,翰林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修撰、編修、檢討等官,另有作為翰林官預備資格的庶吉士們,俱都是天下才子,可謂文曲匯聚之地。

京城裏的這場大風波,很快就傳遍了各個衙門,翰林院自然也不例外。

聽說舉子們控告解縉,翰林們大多幸災樂禍,原因無他,蓋因解縉這人嘴臭,自恃才學,目中無人。翰林們既被視為文才最高的一群人,偏偏他又看不上,所以平時一有機會,就會受他奚落。平時吟詩作賦、做個對子,被解縉羞辱奚落過的翰林已不是一個兩個。

這文人與武人不同,武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文人落了下風,卻是當面客氣,背裏懷恨。解縉自幼神童,穎敏絕倫,詩文俱佳、書法大成,奈何目高於頂,恃才傲物,得罪了一大票人而不自知。

他得意的時候,這些人只做心悅誠服狀,眼下他倒了黴,這些人不但看他笑話,還巴不得丟塊磚頭,把他在井底裏壓實成了才甘心。

翰林院裏只是看熱鬧,都察院裏一班筆杆子在陳瑛授意之下,已然揮毫潑墨,寫起了彈劾奏章。彈劾的內容不僅限於取士不公這一件事,甚麽陳芝麻爛谷子都被他們撿了起來。文人殺人不用刀,一枝禿筆,殺人不見血,那一篇篇奏章寫的端地厲害。

文化口、紀檢口,幾乎是聞風而動,不約而同地發起了“倒解運動”,黃真一看這苗頭不對,托辭找個機會離開都察院,便飛也似的去向夏潯報訊兒了。

錦衣衛連市井間菜價幾何、糧米充足與否的事情都要查,何況這文教大事呢。

數萬舉子滿城喧嘩到處告狀的事情很快就傳到了紀綱耳中。因為科考已經結束,紀綱正與葉鐸格葉太監坐在一塊兒商量在應天府選秀女的事兒,剛剛順位遞補成為八大金剛老幺的金川金千戶急匆匆走進來,附耳對他低語一番。

紀綱聽了放聲大笑,解縉曾用“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句尖酸刻薄的話嘲諷他,紀綱在宮裏耳目眾多,安能不知?只是解縉不但是當朝首輔,更是太子派的中堅人物,紀綱自忖沒有扳倒他的力量,所以一直隱忍在心。

而今解縉成了過街老鼠,紀綱好不快意,他低低對金川囑咐道:“去!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所言所行,皆不可放過!”金川會意,立即領命而去。

葉公公年紀大了,眼花,耳朵也不太好使,忙問道:“紀大人因何發笑啊?”

紀綱笑容可掬地道:“哦,方才小金報來從應天府尹那兒拿到的戶籍人數,應天府如今適齡女子逾十萬人,要從中選出八百秀女,易如反掌。如此,必可選出令皇上滿意的秀女,本官心中歡喜,故而發笑!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