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給你挖坑兒(第2/2頁)

脫忽歹叩頭謝恩後,又獻韃靼所部大小頭目共計兩千九百六十二人的花名冊,這些人一概棄去了元朝所授的官職,請大明皇帝重授職事,朱棣讓吏部按照他們本來的官職大小,分別授予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

隨後,來使住進會同館,並著鴻臚寺設宴款待。

脫忽歹此番到金陵,可是負有秘密使命的,當然不會就此返回。所以他入住鴻臚寺後,馬上就向大明禮官提出還要再覲見天子,這次當然不能在金殿上公開接見,因為他有要事密奏。大明禮官層層上報,報到尚書呂震那兒,呂震又親自召見他們詢問詳細。

脫忽歹所謂的密議之事主要有兩樁,第一樁是:給瓦剌上眼藥兒。說本雅失裏西走瓦剌時,隨身帶著元朝的國璽,本雅失裏死了,玉璽必定落到瓦剌手中,挑唆大明向瓦剌催討玉璽,並且信誓旦旦,說如果瓦剌不交玉璽,大明決定發兵的話,韃靼一定出兵,追隨天子,討伐瓦剌。

第二樁是:如果可能的話,把阿魯台的大哥和小妹接回韃靼。當年元朝撤回塞北的時候,匆匆忙忙,被徐達追在屁股後面,逃得不亦樂乎,許多王公貴族都掉隊被俘了,其中就有阿魯台的哥哥和妹妹,這兩位在中原生活了四十多年,現如今已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

朱棣聽了脫忽歹的呈報,只是打個哈哈,不以為然地道:“朕未嘗重此寶也!”便把他打發了回去。至於他提出來的要求歸還阿魯台的兄長和妹妹,倒是表示可以考慮、研究。

其實朱棣聽說玉璽落在瓦剌手中後,未嘗沒有動心,但他更清楚韃靼這麽做的用意,眼下他是不可能對瓦剌大動幹戈的,自然要表現出一副不甚在意的模樣。

脫忽歹來自草原,對中國政客的含蓄和內斂顯然了解的還不透徹,他不明白這所謂的“不以為然”,到底是如何的“不以為然”,也不大摸得透這可以“考慮”、“研究”到底是答應還是不答應,所以心中很是急切。脫忽歹整日坐在會同館裏猜啞謎,猜得頭昏腦脹,這時候,一位高人自己送上門來了。

這位高人就是張熙童。

張熙童原是鴻臚寺署丞,以前在鴻臚寺做事的時候,這位仁兄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如今升任了禮部員外郎,與鴻臚寺老同事的關系卻陡然升了溫,彼此間經常走動。這一天張熙童又到鴻臚寺走動了一圈,還去會同館坐了坐,“意外”地見到了脫忽歹,兩人還禮貌性地聊了幾句。

第二天脫忽歹就開了竅,備了一份厚禮,去覲見漢王。漢王朱高煦作為朱棣的先鋒,一同征討過韃靼,在韃靼人耳中,那也是如雷貫耳的人物,因此脫忽歹對張熙童“無意中”透露出來的漢王對皇帝、對大明朝廷影響甚大,是個可以左右政局的關鍵人物的口風深信不疑。

朱棣允文允武,可他這長子和次子,似乎只分別繼承了他一方面的能力,長子文治出眾,次子勇武過人。漢王在戰場上乃是一位帥才,一到了政場上就成了白癡,聽說韃靼使節脫忽歹拜見,居然得意洋洋地把他迎進府去,大馬金刀受他跪拜,收下了他的禮物,親切會晤、友好交談了一番。

等陳瑛聽說以後再想趕去阻止已經來不及了,只把個陳瑛氣得捶胸頓足,一部胡須根根豎起,如刺猬一般!

東廠第一時間就把這個消息送到了禦前,揣著秘奏看動靜的紀綱一見瞞不住了,趕緊亡羊補牢,把自己的報告也送到了通政司。只是他的報告要經過通政司,再經過內書房,注定了要比東廠晚一大截。

朱棣看了東廠直呈禦前的報告,臉色頓時陰沉下來。

輔國公府,夏潯聽了消息,拍掌大笑道:“南征帥權之爭,就此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