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一邊挖坑一邊埋(第2/2頁)

然則,有北京儒士數人,聽聞此事,自有一番見解,朕體察下情,不可不問,便把他們喚了來,叫他們與你理論一番,若有道理,這地是不能分賜的;若無道理,朕再不拖延,必依前諾,下旨封賜。”

劉宋耕立即再叩頭道:“小臣謝過皇上,小臣願與北京諸位文壇名士,理論一番!”

劉宋耕爬起身來,睨了四人一眼,振聲道:“劉某奏請聖天子,所提諸地、諸部,在遼金史籍中,並無相關記載,由此可以證明劉某所言,四位對此有何異議?”

四人對視一眼,李夜天便站出一步,故作不屑地道:“遼金蠻夷之國,習我中原文化不久,所謂遼金《地理志》,不過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照葫蘆畫瓢做個樣子的東西,漫說所載不詳,縱然詳細,也多有道聽途說之內容,能當什麽憑據?”

劉宋耕微微一驚,他本來給明臣畫好了圈圈,這考據就限定在遼金兩朝,那些書呆子便中了計,只想在這兩朝記載中找出證據,怎麽眼前這四個人卻有點不循常理呢?

劉宋耕急急轉著心思,說道:“若遼金兩朝史籍尚不足為憑,難道還要考據契丹、匈奴、突厥之……”

他還沒有說完,吳擎宇便大笑一聲,打斷他的話道:“一派胡言!”

隨著進入辯論,四個人漸漸定下了心神,緊張的心情被他們想在皇帝面前有所表現的願望所取代,四個究酸的表現欲上來,就開始漸漸進入狀態了。

吳擎宇嗤笑道:“匈奴、突厥、契丹時候,他們還只是一些遊牧部落,其首領曰可汗,以氈帳為宮室,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徙,四處遊牧,那時他們根本不是一個國家,更無文教之事,哪來得什麽典籍文章?”

劉宋耕並不惱,微微一笑道:“哦?那麽請問這位先生,你以為,可以從何處找到憑據?”

吳擎宇昂然道:“在我朝的《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範》中記載,周武王滅殷紂,紂王的叔父箕子渡海至朝,建立箕子侯國。貴國僧人一然大師所撰的《三國遺事》中也有記載,還提到當時箕子定都城於平壤。今日朝鮮崇尚白色,就是商代尚白之遺風。

漢朝時候,燕人衛滿率千余人反叛大漢,兵敗入朝,奪王位而自立,再立衛氏王朝,漢武帝時候,因衛滿王朝對抗大漢,漢武帝派兵剿滅之,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統由大漢直接管轄。”

說到這裏,吳擎宇冷笑一聲道:“漢之幽州,下轄涿郡、廣陽、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十郡一屬國七十八縣,除了三韓之地,盡為我中國直轄,試問闊下閣下,就連朝鮮都是中國之人所立,又哪來的遼東之地隸屬朝鮮的荒唐之言呢?”

三韓之地指的是現在南韓一帶,那是住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辰韓、弁韓三大部落的聚居地,三韓之地才是朝鮮半島居民固有生息之地,就連朝鮮北部地區,當時也是漢朝直轄,更不說什麽鴨綠江、圖們江以西了。朱棣和眾文武聽了登時精神一振。

劉宋耕不慌不忙,微笑道:“足下所言,確實不假!然則,箕子至朝時,朝鮮沒有其固有子民麽?箕子入朝,帶來了中原文化,還有農耕、養蠶、織作、青銅冶煉等技藝,深為朝鮮本地百姓所仰慕,故而擁立其為君王,是箕子入朝為朝鮮百姓之君王,而不是箕子所至乃不毛之地,箕子及其隨行人員繁衍生息,致有今日之朝鮮。這一點不可不明。

唐朝時候,虬髯客海外稱王,難道那地方便自然而然成為唐朝領土?如此理論,實在荒唐!至於衛滿取而代之,形式不同,意義一般無二。及至漢武帝因衛滿王朝對抗中國,起兵滅之,緣由且不論,難道與蒙元倚仗武力巧取豪奪有甚不同麽?及至漢亡,鮮人復立本族之國,難道不是天經地義麽?”

夏潯本來就沒指望一番辯論,反讓李芳遠乖乖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劃出一半來歸還中國的奢望,他先要李夜天、吳擎宇這麽說,本就是別有目的,劉宋耕善於給人挖坑,他夏潯何嘗不是善於給人挖坑?他是挖一個坑,填一個坑,直到把劉宋耕噎死了事,現在這第一個坑就該填了。

夏潯擊掌笑道:“劉判書說得好,如此說來,朝鮮先王李成桂,原本元朝翰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吾魯思不花之嫡長子,歸附高麗,而後稱王,他是被鮮人迎立為王,與我中國並無關系,那麽他的祖墳在不在遼東,與遼東歸屬有何相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