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暢所欲言(第2/4頁)

“當然有!”

夏潯很滿意地看了他一眼,這老家夥很配合啊,這一問正問到點子上,夏潯精神大振,馬上接著他的話題道:“遼東對我大明如此重要,對韃虜來說便也有著同樣的重要!則韃虜欲圖中原,必先謀遼東,請問侍郎大人,我大明欲保遼東,歸根結底,要依靠什麽力量?”

“軍隊!”

劉超雖是文人,這麽淺顯的問題卻也無需考慮,便能答得上來。

夏潯道:“不錯,軍隊!守遼東,需要軍隊!軍隊要守遼東,又需要什麽呢?”

不待劉超回答,夏潯便道:“一是戰力;二是給養!我所說的,就是針對這兩個問題的!”

夏潯轉向眾臣,說道:“先說給養,軍之給養,有甲胄軍衣、羽箭雕翎、刀槍戰馬……其中最重要的一樣,便是軍糧!而軍糧不能自給,乃是遼東駐軍最大的軟肋,自關內運糧,一則耗損之重不可勝數,二則一旦被韃子掐斷糧道,遼東縱有百萬精兵,也將不戰自潰!”

丘福冷冷地道:“輔國公如今不是已經開辟了海上航道麽?”

夏潯笑吟吟地應道:“淇國公說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有了海上航道,不虞被韃子截斷。然則,海上航道還有三個問題,一是海上航道解決不了南糧北運一路的消耗,和對南方百姓的沉重壓力;二是,氣候無常,尤其是冬季,封航期是無法輸運糧草的,海運只能作為陸運的必要補充,而不是唯一手段;三來,仍是與氣候有關,縱然是不在封凍期,如果海上暴雨狂風,船運就得暫時停止,若把孤懸遼東的數十萬將士前程,全部寄托在海運這條路上,豈不危險?”

丘福哼了一聲沒有說話。

夏潯又道:“自太祖屯兵於遼東時起,便注意屯田種糧,希冀遼東糧草自足。起初,效果還是不錯的,可是現在漸漸已不適應遼東的發展。軍屯,土地及產出,皆為國有,軍屯之中,戰兵十之七八,屯夫十之一二,屯夫雖在軍籍,實則與農無異。

而這些屯夫幹著和普通農民一樣的事情,每日裏荷戈執鋤,辛勤勞作,所得收獲,除去交納子粒之外,所剩無幾,較之地主家的佃戶還要不如,猶如一無所有的家奴一般,因此,必然是得過且過。荒地開墾越多,他們受累越重,誰還肯去墾荒?

莊稼種得再差,他們也餓不死,因為他們吃的是軍糧;莊稼種得再好,他們也富不了,同樣!因為他們吃的是軍糧;屯夫自然不思長進,一有機會,或逃亡、或反抗,如今甚至有‘生於遼不如走於胡’之語,以致田地荒蕪,屯田盡廢,餉源枯竭,遼東軍備日漸廢弛,此為誰之過?

所以,臣才向陛下諫議,以如今遼東駐軍,十之七八操備武事,十之一二屯種、鹽鐵的比例,進一步減戍卒而增屯夫,軍卒專事武備,雖少而精,足以拱衛遼東。所增屯夫,化軍籍為民籍,專事農作,土地自有。

白古道,民不食者寇,士不仕者怨,商不利者仇,官不權者離。他們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耕種田地,必然竭盡所能,所納糧賦,可用於遼東駐軍,農民所產余糧,就地采買,較之從並內購買、運輸,也要廉價多多。漢民多了,我大明官府控制遼東便更加得力,最重要的是,不虞韃虜謀奪遼東時,斷我糧道。”

夏潯說得有理有據,眾人一時找不出可以反駁的道理,雒僉見場面有些冷下來,便咳嗽一聲,又道:“那這屯田之制,與軍戶改革,又有什麽關聯?”

夏潯若有深意地瞟他一眼,說道:“雒尚書,我方才已經說過了,要做到這一點,軍屯得改成民屯,部分身在軍籍者,就得劃歸民籍,這就必然要提到軍戶制度的變動了。何況,軍戶制度,也不是通行百世、達於邊疆,萬試萬靈的辦法。”

夏潯知道觸及軍隊改制,那就是和丘福這班武將叫板了,眼下立國未久,軍戶制還沒有出現重大的弊端,如果把它說得一無是處,或者想一口吃個胖子,在全國改變舊制,阻力太大,恐怕就算能行,也得扯上幾年的皮,所以他很明智地把範圍固定在遼東。

因為遼東特殊,才需要變革!只要能獲得通過,就是一個成例。等它在實際操作中較之傳統政策彰顯出更大活力的時候,朝中並不乏有識之士,皇帝也並非昏匱之君,自然會想到在其它地方施行這個辦法。

夏潯甚至給自己擬好了退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就軍戶制和征募兵制摻著來,一地兩制,和平演變,不然一下子對全國數百萬軍隊來個大變動,光是裁撤下來改為民戶的那些人家的安置就是一個大問題。

夏潯道:“軍戶制的優點大家都是很清楚的,軍戶世襲,可以保證兵源,不虞軍卒短缺,所以能保持較大規模的軍隊。同時,若養一支上百萬的專業軍隊,朝廷負擔也太重,寓兵於農、兵農合一,軍費開支比較輕,這些都是它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