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皇上太客氣了(第2/3頁)

少數民族更是這樣,這種強迫性的政令,只能讓他們在戶籍登記時胡亂取個漢名,出門在外時穿一身漢衣,而且這還是特指北京、大同等一帶地方,在遼東地區對歸附的部落,朱元璋擔心他們驕悍野蠻,與漢人生事,對他們的安置基本上都是劃地自治,這種情況下推行以上政策更是絕不可能。

至於強迫的禁止本族內部嫁娶,更是有其令而根本未得施行。這是朱元璋理想主義的一個想法,具體做事的官員不想陽奉陰違也得陽奉陰違,這和元人劃分四等人,對漢人和南人的政治權利、人身權利固囿重重有異曲同工之妙,屬於一種歧視性的戒備,除了挑起民族對立和不斷的沖突,根本無甚益處。

這些強制性的同化措施,是急功近利的,它只注意到了這麽做,歷經幾代之後能夠達到的效果,卻忽略了執行它的人,是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的,這些粗暴簡單的政策,只會讓一些真心歸附的部落也覺得朝廷歧視他們、不信任他們,不利於懷柔和爭取。

這些事情,夏潯每一件都講得非常仔細,反對什麽,因為什麽反對,贊成什麽,因為什麽贊成,理由講完了就舉出非常詳細的事例,夏潯道:“遼東強迫嫁娶的極少,這條政令名存實亡。即便在有條件的地區強力推行,他們明明在本族內部有可意的佳偶,卻得迫於政令,強迫另擇婚姻。結果大多是制造了一對怨偶,進而造成兩家的矛盾,然後便是兩個族群間的沖突啊!”

朱棣就藩北平二十多年,這些事他並非一無所知,對夏潯所說的“與其強迫融合,反而迫其對立,不如潤物無聲,雖需時日更久,反而更見成效”的說法深以為然,朱棣輕輕點頭道:“嗯,朕久居北京,這些事情也時常聽說。你所說的這些,朕大體贊同,只是所涉具體政策太過繁雜,一時理會不清,回頭你上個詳細的奏章上來。”

夏潯忙恭聲應是。

朱棣目光一凝,又道:“所謂軍隊改制,又指什麽?”

夏潯深深吸了口氣,說道:“一則屯田之制;二則軍戶之制!”

屯田之制和軍戶制定,也是朱元璋極為得意的兩項政策,不過從這兩項政策制定之初,就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即便在洪武朝時,哪怕是朱元璋那樣強勢的一個皇帝,也常有大臣上疏,就這些政策的弊端提出異議,建文、永樂兩朝時,政局氣氛比較寬松,有關這方面的爭論更是時常可見,作為皇帝,朱棣對這方面的利弊得失一直非常清楚。

所以夏潯只說了這兩條,還沒說內容,朱棣的眉頭就微微蹙了起來。

其中的復雜程度、改革難度極大,如果一旦在全國施行,要涉及數百萬軍隊和數百萬個軍戶家庭,這是國本,即便皇帝,也不敢一拍腦門,便輕率地答應。何況,簡拔遼東幕府下設的專署為官署,大批由夏潯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官員,再讓他著手操持屯田和軍戶……雒僉和陳壽等人的話又將一層陰霾掩上了他的心頭。

朱棣不是長在深宮婦人之手的一個蠢蛋,對於捧殺之語未必盡信。不過,防備權力的流失乃是身為統治者的一種本能,也是身為統治者的一個必然。權力的牢固,是江山穩固的保障,哪怕是親生兒子,也不能寄望於感情和信任,這是必須的手段。

朱隸站起身,在殿中徐徐踱了幾步,緩緩說道:“這些事情,很難!而且,真要變動的話,涉及太多的子民了,沒有十年工夫,怕是一點成效也見不到。”

夏潯也站起身,說道:“皇上現在去辦,或許要難上十年。可若皇上不做,等將來其情其狀更加不堪的時候,叫皇上的子孫去做,將會更加困難。再者,臣所言,可以先在局部施行,尤其是遼東,遼東一則屯田有限,二則戶口少、土地多,用不了十年,只須五年,便可完全大變樣兒,到那時,有了成功的例子和摸索出來的經驗,皇上再在全國施行,也就容易多了。”

朱棣扭頭睨了他一眼,問道:“那……朕把遼東交到你的手上,給你五年……不!朕給你十年工夫,你可有把握將遼東治理得阡陌千裏、屯堡相連、人口興旺、馬壯兵強?”

夏潯把胸一挺,慨然道:“皇上,別的地方臣不敢保證,遼東地方,資源雄厚卻未得開發,故而變革也易。無需十年,只要施之得法,五年工夫,遼東就一定可以達到皇上所希望的模樣。不過……”

夏潯肩膀一塌,苦著臉,小聲央求道:“皇上,這事沒皇上點頭,一定辦不成,若是皇上點了頭,而必須由臣去辦才辦得成,那就證明,這件政策是上不符天心、下不合民意,乃是以強權施為的逆天之舉,人在政在、人亡政亡,沒有推行變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