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黃雀在後(第2/2頁)

斡赤斤土哈被生擒活捉了,但是他的隊伍裏還有一些中高級將領,眼見情形不妙,而飲馬河南岸居然也火光沖宵,廝殺震天,寄望於哈爾巴拉的援救也是不可能得了,他們立即做出了決定:“渡流花河,北遁!”

往西、往北,是他們的地盤,至於逃跑,他們從不以為恥,他們兇悍的戰鬥,亦或靈活地逃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只要有利於生存,那就是正確的,他們不會堅持無謂的犧牲,更不具備什麽騎士風度,他們的生存哲學是從狼那兒學來的。

與明軍和蒙哥部戰士直接交手的一部分韃靼兵三五成群,配合作戰,猶如陷入絕境的狼群一般殊死一搏,給自己的族人爭取著機會,後半部人馬則利用族人用生命給他們換來的機會,迅速渡河,泅向流花河北岸。

混戰的現場雙方人馬犬牙交錯,韃靼兵以命換命,總算給自己的族人爭取到了機會,一部分韃靼兵渡過了流花河,落荒而逃。留下來的士兵人數相差懸殊,很快就被蒙哥和明人的聯軍殺光了,未及稍事喘息,他們就按照預定計劃,追著泅過流花河,掩殺土哈部的殘兵去了。

飲馬河東岸,哈爾巴拉率領人馬東擋西突,卻被明軍不惜代價,死死地留住,盡管明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可是三個方面的陣地,始終巋然不動,飲馬河北岸的戰火越燒越小,喊殺聲已不復與聞,隊伍被漸漸壓制到一起的哈爾巴拉被迫決定過河北撤。

他雖無選擇,過河已是唯一的道路,留下來只有死路一條,盡管殊死一搏能予明人重創,可是全軍覆滅者只能是他。

哈爾巴拉本部的兵馬也實施了斷尾計劃,留下一部分人與明軍死戰,其余人馬趁機過河,可是河道漫長,明軍一俟發現他的動機,上遊和下遊立即有明軍也開始渡河,追擊戰仍在繼續……

最早撤過流花河抵達北岸的土哈部落殘兵只逃出了不到三十裏,就迎面撞上了兀良哈三衛的精銳騎兵,兀良哈三衛現在和阿魯台結了死仇,想不賣力氣都不成,他們現在比明軍更迫切地想要殺傷韃靼的力量。以逸待勞的兀良哈士兵和韃靼士兵一樣都是蒙古人,所以用的沖鋒戰術也幾乎相似。

他們一叢叢的以十人為一隊,四面八方擺陣沖鋒,分路前進,突破攻擊,用得正是成吉思汗時代傳下來的騎戰方法:“進如山桃皮叢,擺如海子樣陣,攻如鑿穿而戰”。

而落荒而來的韃靼兵在對岸時還能保持比較完整的建制和隊形,泅水過來後整個隊伍都被打散了,尤其是他們慣穿皮甲,皮甲浸水之後又濕又硬、沉重無比,這也阻礙了他們身體的靈活,兩軍甫一交戰,饒是他們人多,還是馬上就落了下風。

兀良哈的戰士從四面八方向散亂的韃靼兵馬鑿穿而過,策騎沖突,反復地掩殺著,很快,蒙哥部的士兵和明軍也從河那邊追過來了,再後面,哈爾巴拉的人馬被明軍追著也在向這裏艱難地跋涉,五花肉似的大亂戰開始了……

哈爾巴拉是一個很老練的將領,如果不是尚未交戰,他的計劃就被蒙哥帖木兒向明軍合盤托出,他不會敗得如此淒慘,眼下他唯一要做的事,不再是盡殲明軍了,而是如何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兒郎帶出去。

他知道向北、向西是自己的地盤,可正因如此,早有準備的明軍必然在那些方向陳以重兵,所以他集結殘部之後,先向東佯動,在明軍的層層堵截之中穿插迂回,引得所有的明軍都往東追,然後又突然折返向西,意圖混水摸魚,跳出明軍那叫人摸不著頭腦的包圍圈!

可惜,明軍的亂戰到了這一步已經缺少統一的指揮,到處都有散落的韃靼兵,也到處都有明軍的兵馬,摸不清底細的哈爾巴拉見到小股的明軍也不敢戀戰,結果繞來繞去,失去了最好的時機,將一股股散亂的韃靼兵吞噬掉的明軍漸漸合攏成了大隊,再次陰魂不散地追上來。

“明軍想要追到哪兒去?難道他們要一直追到呼倫貝爾大草原麽?”

伏在馬背上狼狽逃竄的哈爾巴拉非常苦悶地想,忽然,越過一片坡地,前邊突兀地出現了一支人馬,哈爾巴拉精神大振:“是我們的人馬接應上來了!”

可他定睛再一看,不由肝膽欲裂,那軍容莊重、嚴陣以待的隊伍中矗立著兩面巨大的旗幡,哈爾巴拉會說漢話,不認得漢字,可他卻知道,那方塊字就是漢人的字。

兩面信幡,一面寫的是“總督遼東軍務”,一面寫的是“輔國公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