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背黑鍋我來(第2/2頁)

夏潯聽了松了口氣,遼東其實自有富饒物產,貂皮人參木材魚鮮之類,只因西壁近虜,為了箝制外族,在洪武朝時,是根本不許隨意貿易的,尤其不許官僚參與,當時曾規定:“凡公差人員,不許捎帶松榛等物進口渡海,違者一二斤、三五兩俱分屍,號令所過,官司縱容,一體治罪。”

不要說貿易了,就是派遣遼東出公差的人員想帶幾斤遼東土特產回去給家人嘗個鮮,都是殺頭的罪過,待建文、永樂時候起,貿易的規矩已經松懈,可是官員家屬參與經商,依舊是為人詬病之處,夏潯也不是不知道這容易造成貪汙腐化,可他眼下要調動一切力量,把他們的惰性變成積極性,不能不讓他們沾些利益。

有的貪,總比大家都一無所有,口袋裏比臉還幹凈好一些吧?凡事有利必有弊,隨著經濟的繁榮,必然也會滋生一些不好的現象,這些可以通過完善法制來逐步解決,而不能因噎廢食,為了防止貪弊,幹脆大家都窮得一幹二凈,無從貪起好了。

可這些意思,有的是不能擺到台面上來說的,他上次上書的時候,也只是委婉地說明了一下現在需要官民一體參與的必要性,如今有了皇上這句話,總算徹底踏實下來了。

夏潯頷首道:“皇上英明,只是這監督、執法之事在關內宜辦,在關外,就難如登天。這裏沒有行政司法衙門,只有掛靠在兵備司下邊的六科,每科只有小貓三兩只,就算長出七手八腳,能辦得了甚麽事?再說,他們本來就掛靠在軍隊裏面,能監督得了軍中將領們違法亂紀之事麽?”

黃真笑眯眯地道:“我的國公爺,您就別訴苦了,皇上說,復立衙門,乃是一件大事。若廢而復立,立而不穩,將來再度裁撤,那朝廷威信就蕩然無存了。可國公所言也是道理,而且皇上也希望,遼東能夠重新設置府吏流官,以牧地方,所以皇上這裏還有一道旨意,是要國公設立遼東幕府的。”

黃真說著,從袖中摸出一卷黃綾畫軸,鄭重地捧在手上,遞與夏潯。

夏潯接過,心中一片茫然:“幕府?那不是日本人搞出來的玩意兒麽,我中國也有幕府麽?”

他卻不知,幕府在中國古已有之,明載於冊的是漢代,而且漢代對這種制度的稱呼就叫幕府,後來改了名字,制度還是一樣的,唐代的藩鎮就是幕府的一個極端代表,幕府的基本特征有四項:一、便宜置吏。二、財政上的自主權。三、軍功賞罰的自主權。四、軍事上決策指揮權。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根據需要,自行設立官署和官吏。自秦漢以來,幕府的權力有時大有時小,後三項權力時不時的會有其中幾項收歸朝廷,可是第一項是必須保留的,只有這一項制度存在著,它才可以稱之為幕府。

幕府制度在宋朝的時候基本取締了,官吏任免權全部上收朝廷,說是基本取締,是因為一些特殊地區,仍然有幕府,比如宋初戍守邊疆的折家,就是自行任免官吏,而且到了北宋中後期乃到南宋時期,這種制度也未完全杜絕。

建炎年間,由於宋遼開戰,朝廷詔“河北招撫、河東經制及安撫等使,皆得辟置將佐官屬;行在五軍並禦營司將領,亦辟大小使臣。諸道郡縣殘破之余、官吏解散,諸司誘人填闕,皆先領職而後奏給付身。於是州郡守將皆假軍興之名,換易官屬”。

南渡之後就更不用說了,這家軍那家軍的,哪家沒有自命將吏的權力?頂多事後報備一聲。本來的歷史上,明朝也是有幕府存在的,抗倭將領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都曾招幕私人以為幕客,佐理軍政事務。只是同前代不同,這都屬於臨時的差使,有職無署,事了即撤。

朱棣不想冒冒失失地在遼東重新開辟官署,以免立不住腳,重又裁撤貽笑天下,但是面對夏潯稟報的情形,也知道這是在遼東復立官署的極好時機,所以便想出了這個折衷之策,立遼東幕府,進一步放權給夏潯。幕府官署若站不住腳,那只是遼東總督個人的行為,如果站住了腳,朝廷一道詔書,幕府的官署與官吏,就搖身一變成了朝廷的府衙。

“我這位連襟還挺聰明啊,這麽謹慎的招術,既可以解決遼東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旦失敗,又沒朝廷什麽事兒……”

夏潯捧著聖旨咂巴咂巴嘴兒,忽然想起了電影《碟中諜》的經典台詞:“如果……政府將不會承認與此事有關。這個錄音將在五秒後銷毀,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