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看你怎麽死(第2/3頁)

夏潯並不記得帖木兒大帝東征的準確時間,他想的是,如果因為自己的出現,讓歷史出現哪怕一點小小的偏差,比如說……促使帖木兒東征的時間提前,本該半道暴病身亡的帖木兒還會在半道上就病死嗎?

如果帖木兒東征提前一年,那麽他的大軍就能殺到大明邊界,雙方必有一番血戰,將有多少將士戰死沙場,大明帝國將蒙受多麽重大的損失。如果自己的出現促使帖木兒將東征時間押後,那又是一個怎樣的局面?不等帖木兒東征,他就病死了,帖木兒帝國內亂,戰爭危機迎刃而解。

本來夏潯擔心的只是自己的出現,改變帖木兒東征的時間,由著這個想法延伸開去,突然又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另外一個疑問:帖木兒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匹夫,他從一個弱小的部落酋長,漸漸吞並金帳汗國,東征西殺,比起‘滅國四十’的成吉思汗來,戰績也毫不遜色,最終統治了西亞、中亞、和南亞無比廣袤的領土,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主。

為了東征,他從洪武初年起,便不斷派人赴大明納貢稱臣,實則窺探虛實,東征之前,又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先大肆營建撒馬爾罕,穩固自己的大後方,然後以七十萬之眾,驅數百萬牛羊為軍糧,浩蕩東來,這樣一個既大膽又謹慎的統帥,如果他的身體已經病弱不堪,他真的敢以傾國之力冒此奇險?

他如此慎重的安排,分明是把大明當成了他最強勁的對手,這樣一個人,應該明白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征服大明,應該明白如果他這個最高統治者在東征途中有個什麽三長兩短,哪怕是重病不起,都足以引起多麽嚴重的後果。

如果他在東征之前已經有了病重之兆,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會好好的守在撒馬爾罕,確保他的政權順利交接,他的王國繼續下去呢,還是會像史學家們那詩人般的浪漫想法所言:什麽垂垂老去的雄獅必欲謀求最後輝煌而執意東征,哪怕他的所有精銳葬送在東方,他的一生基業付之流水?

一絲陰影,悄悄地爬到了夏潯的腦海裏:“如果帖木兒沒有半途暴病而卒,那麽他一定會兵臨大明國界。韃靼和瓦剌不會成為帖木兒的盟友,卻也不會援助大明,很可能他們也要發兵南下,分一杯羹。獅虎肆虐之下,大明就算能勝,那得付出多麽慘重的代價?”

夏潯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帖木兒……到底是怎麽死的?”

由此,夏潯忽然想到了與帖木兒極其相似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死因同樣有著重重迷團,元人修的史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打獵的時候墮馬跌傷,當夜便高燒不退,暴卒。從幼年時就生長在馬背上的成吉思汗會墮馬受傷?好吧,就算是墮馬受傷,頂多流血過多,再不然就年紀大了,摔個骨折,怎麽會當夜便高燒不退?

明朝修《元史》,方孝孺的師傅大儒宋濂只用二十個字交待了一代天驕的死因,“秋七月壬午,不豫。己醜,崩於薩裏川啥老徒之行宮。”說他病重而死,一句“不豫”了事,死因還是不清不楚。

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在其所文章則說,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電擊中身亡的,不知道這種說法宗教意味是不是重了些。

馬可·波羅則說成吉思汗是中了西夏人的毒箭而死,照理說,當時成吉思汗已經六十多歲,再加上那種地位,不太可能親自沖鋒陷陣了,箭的射程又有限,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至於最後一種說法,則根本不載於史,正史上沒有,野史上也沒有,而是流傳在蒙古人中間的一個口口相傳的傳說,說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時候,俘虜了西夏王妃,見她年輕貌美,便要她侍寢,結果被這位剛烈的王妃害死。

這位西夏王妃害死成吉思汗的手段又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她是下毒,另一種說她是侍寢的時候一口咬掉了成吉思汗的生殖器官。

就算成吉思汗自己的妃子,侍寢時也是要赤身裸體受到檢查的,何況是被俘的西夏王妃,兩手空空的西夏王妃下毒一說不太可能,她最致命的暴力手段恐怕只剩下“咬”了。

成吉思汗的確有每征服一處,便霸占那裏君主女人的嗜好,被後代史學家戲稱為播種機,據估算,目前世界上有一千六百萬人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系。在成吉大汗的大軍征服的王國之中,西夏國受到的屠戮也確實是最嚴重的,整個王國的一切幾乎都被破壞殆盡了。而且這件事雖不載於史,卻偏偏在敬畏成吉思汗如天神般的蒙古人中間廣為流傳。

所以夏潯一直覺得,很有可能,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只不過,在一個帝王身上發生如此難以啟齒的大醜聞,當然能瞞被瞞。歷史的真相,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粉飾的面目全非。現在夏潯想到的,是一個讓他不能不想,又不敢去想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