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舍得(第2/2頁)

候得夏潯告辭離開,鄭和不甘心地道:“輔國公何必交出五省剿倭之權呢?剿倭於倭國,乃剿倭於東海的延續,國公一並兼著,又有什麽?”

道衍微微一笑,對鄭和語重心長地道:“呵呵,這世間道,你還得繼續修行才成啊!”

※※※

夏潯離開天界寺,便快馬加鞭,趕向自己的府邸。

經過一連串的宦海風波,夏潯已經迅速成熟起來,絕非吳下阿蒙了。

他在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策劃對日滲透,搜集情報,了解日本如今的勢力派系,為他最終剿倭與倭人本土打基礎。

他離京的時候,就開始安排京裏的人準備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在適當的時候上書諫議開海市,這個適當的時候就是有人彈劾他的時候。大明剿倭,每一次剿倭大臣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受到主要是沿海籍貫的官員彈劾,從無例外,夏潯還沒自戀到認為自己人見人愛,可以免俗。但是有時候彈劾未必是壞事,利用好了,就是他達到自己目的的助力。

第二件事就是推波助瀾,利用有人彈劾,發動更多的人彈劾,這樣做的根本目的依舊是為開海能引起永樂皇帝這個最高決策者的注意而服務。朱棣是個強勢的統治者,不同性格的統治者,你想說服他做某件事,或者向他建議某件事,必須要有相應的技巧。哪怕你的目的如何光明正大,如何問心無愧,必要的手段還是必要的,不能學海瑞,遇事就是一條筋,只要大道在手,人擋撅人,神擋撅神,那是幹不成什麽大事的,夏潯覺得“忠臣應該比奸臣更奸”這句話很有道理。

利益不可能獨享,把自己拔到一枝獨秀真的是好事麽?

有人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是古人中庸之道的產物,是不積極不健康的,可是我們得明白,這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你且看看,那些還沒有站在金字塔頂端,就在官場上如明星一般,總在各種新聞裏面窮折騰的,有幾個終成正果的?

除非有一天,我們這裏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普選,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古諺就始終有它存在的道理。

有舍,才有得。

然而,有幾個人懂得放手呢?

道衍之所以對夏潯心生欽佩,就是欽佩這個世俗中的年輕人,能有這般的眼光見識和胸懷。

“走一步,看三步,哥現在也很了不起呀!”

想著自己的種種安排,夏潯也不禁為自己的日漸成熟而有些自鳴得意起來。

眼看著夏潯馳去的路途似乎不對,一名親兵終於忍不住提醒道:“國公,咱們走的路好像不對吧,不是說夫人們已經遷到新居去了麽?”

“啊?”

夏潯正想得入神,忽得侍衛提醒,一看自己走的果然是往王寧駙馬所借的老宅去的,不禁啞然失笑,忙又撥轉馬頭轉向皇城西面的輔國公府。

他是奉旨欽差,回京得去朝堂上繳旨,一旦岔過了早朝的時辰,就得等待第二天再朝覲天子,此前,是不得徑往後宮請見的。其實嚴格來說,未繳復旨意以前,欽差連家都不能回的,而是應該住在驛館裏,等著繳旨之後卸了差使再說。

不過這條規矩實在不通情理之至,外地官員也罷了,在京官員何必如此呢?要說是為了避免泄露什麽秘密那就扯淡了,奉旨欽差哪個不是堂而皇之離京執行公務的,有什麽見不得人的秘密?況且他們如果真的需要與什麽人有所溝通,方法手段多的是,住驛館能解決什麽問題?就只為了表示公務在身,三過家門而不入麽?所以規矩是規矩,卻少有人對此奉行不渝。

誰料,夏潯不想三過家門而不入,可是等他到了自家門口兒,卻進不去了。

因為,輔國公府應門的家丁們,根本不認識自家這位大老爺,夏潯也沒想過回自己的家還得準備一副“穿宮牌子”,結果,因為沒有憑據,竟被堵在了自家大門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