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命題作文(第2/3頁)

“皇上英明,沿海蕭條與否,怎麽能是因為剿倭的原因呢?難道叫倭寇來咱大明沿海劫掠一番,百姓們反而受益了?奴婢剛收到黃真禦使的一封奏章,也提到了沿海百姓窮困蕭條的事情,說法可與這位萬知府大不相同,同樣是讀書人,這見識可真是高下立判了。”

一聽朱棣發怒,早有準備的木恩馬上插了句嘴,他現在管著內書房,有機會比皇帝早一步接觸奏章,因為要負責揀選整理、分類遞呈,所以大略知道點內容也是理所當然的。

“哦?沿海地區真的這般貧困?還有人提出不同見解麽,取來給朕看看。”

木恩馬上把那厚厚一摞奏章翻了翻,抽出一封來雙手呈與朱棣。

黃真這封奏疏很對朱棣的脾味,很有說服力。說它對朱棣的脾味,是因為奏章內容少有虛文,不像有些人寫的花團錦簇洋洋萬言,落實下來真正有用的話沒有幾句。說它很有說服力,同樣是這個原因,別人的奏疏為了說服皇帝,大多是講道理,引經據典、聖人言論,其實這些東西皇帝看了也是一掃而過,很難真正具有說服力。

而黃真這篇奏章的文風卻十分清新,他只講事實,判斷對錯的權力沒有丟給幾千年前的聖人,而是交給了皇帝。黃真這封奏章,著實費了番工夫,他查閱了大量古籍,找到史書有明確記載的中原與其它國家進行海道貿易的最早年代漢代,一直歷數下來,列舉各朝各代通海經商的利弊。

然後便講海禁最早出現是始於元代,並列舉事實,分析了元朝四次禁海的原因以及廢止禁海的原因,並且列舉了這幾次禁海前後,對元朝稅賦收入的影響。尤其是,在他的奏疏中還出現了一副朱棣每天閱覽千余份奏章,就從來沒見過的畫面:一副統計分析對比圖。

對比的東西是南宋和大明的。南宋和大明市舶收入占朝廷稅賦的比例是多少,金額是多高,南宋一年的稅賦總收入和大明相比差距是多大,宋朝與明朝的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量對比,市井間一般百姓每日可以食用的米面、肉類等食物多寡的對比……

誰見過這種新奇的數據對比式的奏疏?黃真沒從“聖人說”裏找理由,就只列舉了這些,就足以讓皇帝好好深思一番了。

當然,黃真也不能因此指摘太祖之錯,後邊緊跟著就講本朝太祖禁海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朝廷需要安頓內部、打擊北元,對逃到海上的張士誠、方國珍等反軍余孽以及海盜一時騰不出手來清剿,故而下令實施海禁。而今則不然了,朝廷已經有能力肅清海疆。

濱海細民,本籍采捕為生,海禁過嚴,生理日促,這時候對海禁政策就應該有所改變了。此事不僅關乎沿海百姓之生計,而且是軍國之所資,因此伏請陛下深思,在沿海倭寇受到致命打擊後,應該放寬海禁政策,予百姓以生計雲雲……

這種風格的奏疏,黃真當然不可能會寫,他也從沒見過。

這奏章的題目、大綱、風格,甚至那副表格的樣式,都是夏潯給他寫好的,黃真只是負責從前朝積存下來的故紙堆裏查閱到這些詳實的數據,然後組織成文字,形成一份正式的奏章。饒是如此,那工作量也夠巨大的了,那時候沒有電腦,也沒有這方面的專門書籍,其實這任務早在夏潯出京前就交給他了,黃大人在書山書海裏整整爬了幾個月,差點累得再次“偷羊”,這才完工大吉。

如此數據詳實的一篇奏章,給朱棣造成了很大的觸動。實際上,這其中許多事,他也不知道。皇子讀的書都是道德文章、聖人之言,他只知道宋朝積弱,卻不知道就是那積弱之宋,區區江南一隅每年的稅賦收入數倍於疆域廣闊的大明,而百姓的日子竟然比大明的子民過得還好。

朱棣沒有懷疑,奏章上列出的數據非常詳細,引自於哪裏都標注得一清二楚,這個東西借那黃真一個熊膽他也不敢造假,倭患起於市舶還是源於海禁?這個問題朱棣已經不去考慮了,只是那稅賦收入天壤之別的巨大懸殊,就已把他徹底驚呆了。

好像是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子,忽然啟開了一條縫,從那縫隙裏,叫人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一天,朱棣的奏章沒有批完,整整一個下午,他都在反復地看黃真的那封奏疏。

※※※

金陵城裏,輔國公府已經建好了。

可是輔國公卻不在京裏,依著謝謝和梓祺的意思,是想等他回來再搬家,一家之主麽,家主不在家,怎麽成?

可是夏潯也不知道浙東之事什麽時候可以了結,國公府那邊已經有許多家仆下人,主人久不入住也不是個辦法。再者,駙馬王寧現在和二皇子朱高煦走得特別近,而他已經倒向了大皇子朱高熾,再住在人家的別院裏不太合適,雖然王寧不至於開口趕人,還是自覺點好,而且總住在這兒,難免給人一種預留後路,和二皇子糾纏不清的意思,便派人送信回去,叫她們先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