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明知不可為(第2/2頁)

蓋創世之君,起自側微,備歷世故艱難,周知人情善惡。恐後世守成之君,生長深宮,未諳世故。山林初出之士,自矜己長。至有奸賊之臣,詢權利,作聰明。上不能察而信任之,變更祖法以敗亂國家,貽害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後,永為不刊之典。”

他的意思是,開國之君出於民間,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官府的各種弊斷,因此制定的制度比較完善,後世子孫生長於深宮,容易被人欺騙和蠱惑,所以對開國皇帝的制度,不得稍有更改。不過建文登基後,雖未立相實已立相,國事盡操於方孝孺和黃子澄之手,內閣制名存實亡。

現在朱棣打算重新建立內閣,他這幾天又陸續選拔了一些官員參與對建文朝四年來的奏章進行整理,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們的一個考察和培訓過程,朱棣打算從中挑選五到七人,共同組成內閣,參與軍機國事。現在他已經相中了兩個人,解縉和楊榮,解縉是執筆寫《登極詔》的人,才華橫溢,楊榮是提醒他先謁祖陵,後繼大位的人,心思縝密。

此外他還相中了胡靖、黃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等幾個人,不過這幾個人他打算繼續考察考察,因為國務繁忙,他準備先讓解縉和楊榮入內閣,其它幾人陸續加入。

除此之外,就是把自己登極之事告諭四夷諸邦了,朝鮮、日本、琉球、安南……除了沿海諸國,還有哈密等西域番國,包括更遙遠的帖木兒帝國,那個在西方顯赫一時的大帝國,他也是知道的。

此外,他還打算安排人調查韃靼和瓦剌的情形,這兩個北方國家,在他看來是大明最大的威脅,而這兩國從分裂到成立的過程中,大明正忙於內戰,對他們國家的大小、兵力的多寡、主掌政權的領袖……各個方面都不了解,這件事他準備安排夏潯的飛龍和紀綱的錦衣分別去做。兩者雖然都是錦衣衛,但一明一暗,各有首腦,這樣安排也是他對這兩個秘諜組織辦事能力的一次考驗。

夏潯見了正忙碌不休的朱棣,朱棣馬上把這件事說給了他聽,夏潯也不希望自己一手打造的飛龍秘諜把全部精力都耗費在尋找朱允炆那個廢柴身上,雖說皇上最重視的就是這件事,夏潯馬上一口答應下來,隨即就向朱棣建議,威已經立了,破而後立的“破”力道也差不多了,如今百官惶惶,應該適可而止。

幾天下來,朱棣的火氣已經不像頭兩天那麽大了,思忖了片刻,便點了點頭。

夏潯一喜,連忙應了聲是,又試探著問道:“黃子澄和齊泰都抓回來了,‘奸佞榜’頭一榜上所列奸臣,俱已在押,皇上對他們打算怎麽處理呢?”

朱棣睨了他一眼,問道:“你又有什麽話說?”

夏潯趕緊道:“皇上最希望的,不是殺幾個愚腐的書生,而是天下士子的歸心,所以臣以為,對於可以爭取的,還是應該大力爭取,即便他們不能為皇上效力,也大可不必一並殺了,經過景清刺駕這件事,如果皇上還能對他們寬宏大量,讀書人也不是個個都讀書讀傻了,總有明事理的,會欽服於陛下的胸懷,甘為陛下所用。”

朱棣又睨了他一眼,夏潯趕緊叉手低頭。

景清刺駕,牽連甚廣,陳瑛和紀綱又抓了一大批人,建文舊臣現在都急著和他們撇清關系,避之唯恐不及,哪有一個肯為他們求情,早就大難臨頭各自飛了。而夏潯這麽做,明顯是出力不討好的,一旦有人效仿景清,再來一個假投降真行刺,夏潯豈能不受牽連?他是從龍之臣,功勛卓著,現在已位極人臣,如果是為了甚麽私心,明顯不需要這麽做。

“他是在為俺打算啊!”

想到這裏,朱棣心裏有些暖意,他放下手中看了一半的奏章,神色緩和下來,對夏潯道:“好吧,那你去一趟,堂堂國公出面,朕算給足了他們面子,表足了朕的誠心吧?願意認罪的,朕網開一面,官復原職。執迷不悟的,縱然罪不當斬,也要發配流放,絕不饒過!”

“臣遵旨。”

朱棣又看了他一眼,說道:“不過……有三個人,你是不用理會的。”

夏潯並沒有問那三個人的名字,在朝,朱棣最恨的就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其中尤以用離間計險些害他殺掉自己兒子的方孝孺為甚,在外,最恨的則是把他老子的靈位捧上城頭當盾牌使的鐵鉉,要是為這幾個人求情,那是鐵定碰一鼻子灰,他趕緊應道:“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