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勸進(第2/3頁)

李景隆剛要說話,茹瑺已道:“皇上已然駕崩,太子亦一同歸去,嫡孫、長子皆已不在,殿下系太祖嫡嗣,諸王之中為年最長者,縱不論道德武功,只論長幼,殿下繼承大統,也是天經地義的。”

朱棣只是擺手:“此事休要再提,兵馬不能常駐城中,一俟緝拿了‘奸佞榜’上群奸,本王就要回返龍江驛軍營駐地了,皇上的後事,還請茹大人暨禮部官員們好生料理。本王如今心亂如麻,什麽也不想談,有什麽事,咱們回頭再說吧!”

“是是!”

就算是正兒八經由先帝指定的繼承人,登基時也得按古禮拒絕三次,這才可以受命,茹瑺也沒指望這一勸進,朱棣馬上迫不及待地答應,反正這首倡勸進之功已經到手,茹瑺等便叩一個頭,爬起身來,恭恭敬敬地退到一步。

宮中有人取來了白布,先將幾具遺體蓋住,接下來就是禮部準備棺槨先行盛斂的事兒了。

對於建文帝生死,朱棣其實滿腹疑竇,甚至宮中這把火到底是皇上自焚還是另外有人動了手腳,他也無法確定。夏潯秘密潛進城裏時,曾經對他說過,要為他解決“王見君”的尷尬局面,他心中這個謎團也只能喚夏潯來問個究竟了,因此一出皇宮,跨上戰馬,朱棣便對紀綱吩咐道:“本王先回龍江驛,你找到楊旭,讓他速來見俺!”

※※※

夏潯離開錦衣衛時,便得知燕王已回了龍江驛,所以立即快馬趕回了燕王在龍江驛的駐地。

一進中軍大帳,燕王便摒退左右,只留下知情的紀綱一人,急切地問道:“文軒,宮中大火,可是你之所為?”

夏潯看了紀綱一眼,說道:“臣一進城,就讓紀綱帶人守在皇宮左右,密切注意出入一切人等,準備見機行事,為殿下掃清障礙,不過宮中大火,確非微臣等所為。”

朱棣眉頭一鎖,憂慮道:“若是文軒所為那倒好了,而今只怕是有人故布疑陣。”

“怎麽?”

紀綱便把回來前又私下詢問過木恩的話說了一遍,道:“木恩對皇帝十分熟悉,他說,皇後和太子的屍身應無疑議,只是皇帝……恐怕不在其中!對了,木恩還說,這幾天,錦衣衛使羅克敵曾數度被召入宮!”

對於這樁千古疑案,夏潯一直也有些好奇,他也想弄明白,朱允炆到底是死在宮中,還是潛逃偷生。此刻聽了紀綱的話,忽地聯想起了羅克敵臨死前對他說的那番話:“你,贏了我一局!今天,我又布了一局,這次,你能贏嗎?”

他臨死,臉上還帶著笑,笑容中有一絲得意、有一絲驕傲。羅克敵是個很驕傲的人,難道建文的生死之謎,就是他給自己設下的最後一個局?

夏潯想了想,沒有說出心中的揣測,只是對朱棣道:“殿下放心,縱然皇上真個逃脫,看他拋妻棄子,獨自逃生的架勢,也根本沒有圖謀東山再起的勇氣和打算,左右不過是隱姓瞞名,苟且偷生罷了,這件事,臣一定會查下去,總要查個水落石出。”

朱棣點點頭道:“這件機密事,也只有交給你去辦,俺才放心得下,切記不得張揚!”

“臣明白!”

剛剛說到這兒,便有侍衛進來稟報:“殿下,城中又來了一批官員,現跪在轅門外,乞請殿下繼皇帝位!”

朱棣眉頭一皺,不屑地擺手道:“叫他們回去,本王不見!”

“是!”那侍衛應聲退下。

紀綱馬上熱切地道:“殿下繼承大統,已是眾望所歸。殿下不要推辭太久了,須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難行,眼下百廢待興,民心求定,唯有殿下登基,才好執掌中樞,發號施令,把這因戰亂而糜爛的一切重新收拾起來。”

他的潛台詞沒有說出來,但是朱棣一聽就明白了。眼下民心需要安定,而安定民心的根本,就是重新誕生一位帝王,執掌中樞權力;各地的官府和駐軍現在都在觀望,包括梅殷的四十萬大軍、以及中都鳳陽的數萬大軍,還有各地正在組建的勤王之師……

不迅速登基,宣告新主的確立,這些人勢必陷入兩難境地,他們是繼續忠於已經死掉的皇帝呢,還是投靠一位藩王?如果宣告建文帝的死亡,正式登基成為皇帝,亙在在京與各地文武官員心裏的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再者,這麽多跟著朱棣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現在也是時候給予他們回報了,不能冷了忠臣的心呐。看看燕王大軍一過淮河,多少朝廷的文臣武將倒戈投降,再想想哪怕是在朱棣最危險的時候,他的人也是不離不棄,忠心耿耿,這就尤其顯得可貴了。

最最重要的,就是那句“名不正則言不順”了。這個名正,不只是指繼皇帝位,還是要為他的四載靖難做一個評介。他是以靖難為名起兵的,結果靖難靖了四年,把皇帝靖自焚了,一個要靖的奸臣還沒除掉,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