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喜化軍心悲作士氣(第2/2頁)

於是,朱允炆率文武百官太廟祭祖的時候,站在朱允炆身後的六部尚書就變成了七部尚書,其中兵部是兩個主官,一個姓茹,一個姓齊……

※※※

朱棣淒淒惶惶地回了北平。

這一次燕軍大敗,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輕敵。一連串的勝利,在燕軍上下,形成了一陣驕兵的氣焰,不只士兵如此,就是燕王和他麾下的將領們也是如此,朝廷這個龐然大物,在他們眼中已是不堪一擊的形象,結果終至遭受慘敗。

上一次奇襲滄州成功後,朱棣信心大增,與前後兩次領兵都超過五十萬的李景隆相比,對這個原本只是長興侯耿炳文麾下區區一參將的盛庸,他根本不當回事。故克滄州後,朱棣的兵馬尚未做修整,積存在滄州的大量軍用物資正運往北平,他就馬不停蹄地再度南征了。

這一次,他撇開盛庸和平安、吳傑等各路敵軍,直取德州,原本北征的明軍唯恐根基有失,急忙返回,反而躡在了他的後面。燕軍自館陶渡河到了東平之後,盛庸等各路南軍也追上來了,屯兵於東昌。

朱棣聞訊後,突然殺了個回馬槍,棄德州而攻東昌。戰端剛開,過於輕敵的朱棣便率自率鐵騎攻向盛庸的左翼,結果數擊不動,只好繞出陣前猛沖中堅。盛庸看出朱棣根本沒把自己放在眼裏,所以故意開陣,佯做戰敗,誘其深入。

待燕王率鐵騎突進敵陣後,盛庸立即合陣將他團團圍住,驅動各路大軍拼死搏殺,燕軍右路軍主將主能見勢不妙,急忙拼死突入,把朱棣救了出來,南軍急追不舍,幸好朱高煦也率部趕到,兩下裏合兵一處,護著朱棣倉惶逃去。

可是左路軍主將張玉由於訊息不靈,卻不知道朱棣已被安全救出,眼見燕王有難,張玉也率部殺進了敵陣,朱棣和朱能一走,張玉正困在敵陣之中,他本來有機會逃走,可他只以為朱棣還身陷敵營,是以在陣中沖蕩,奮不顧身,終至力竭,喪命於亂軍之中。

朱棣這一路逃,一路上不斷遭到圍追堵截,如果不是因為夏潯在京師中對盛庸的著意追捧,已經令明將之間產生了嫌隙,盛庸、平安、吳傑諸部將領都想搶這殺死朱棣的頭功,彼此之間配合不夠默契,以致包圍圈出現了漏洞,朱棣恐怕就不能生還北平了。

朱允炆率文武百官,勛戚公卿赴太廟祭祖已罷,擺駕回宮準備大張酒宴,君臣盡歡的時候,朱棣正披麻帶孝,在北平郊外祭奠陣亡的三軍將士。

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呼嘯的寒風嗚咽著刮過平原,三尺凍土築成的招魂台上,魂幡飄揚,朱棣頭上的孝帶也隨著寒風不斷的起伏,他站在台上,遙望東昌,只喊了一聲:“世美,魂兮……歸來……”便泣不成聲了。

朱棣是真的傷心了,張玉在他還是一方藩王的時候,就追隨著他塞外征戰,及至靖難起兵,張玉也是毫不猶豫,忠心耿耿,這一次更是為了救他,才冒險陷陣,力竭而死,朱棣怎能不為之傷心?

朱棣流著淚道:“勝負乃兵家常事,不足為慮。然艱難之際,失去世美如此良輔,可悲、可恨這都是孤王之過呀!”

“殿下,節哀!”

一旁同樣為陣亡將士披麻戴孝的朱能連忙扶住他,朱棣以三杯水酒祭奠了陣亡將士,又一回身,已因追隨他一路征戰屢立功勞而被他賜名鄭和的馬三保托著一個漆盤走上前來,盤中盛著一件血跡斑斑的戰袍,這是此役中朱棣身穿的那件戰袍。

朱棣取過戰袍,從侍衛手中接過一支火把,將它引燃,望天長吟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雖其一絲,以識余心!”

“阿彌……陀佛!”道衍和尚雙手合什,低誦了一聲佛號。

台下三軍將士見此情景,一齊振聲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雖其一絲,以識余心!”

萬千條長槍同時頓地,萬千具盾牌同時被鋼刀敲打,那聲音悲憤豪邁,氣壯山河,因為兵敗而剛剛在軍中彌漫開來的悲觀、頹落的氣氛,因這一言,一掃而空,剩下的只有凜冽沖宵的殺氣,映日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