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一箭三雕(第2/3頁)

張玉想了想,卻道:“寧王殿下,臣以為,還是攻打宣府最有妥當。”

寧王對遼東方面比較熟悉,有把握把遼東打下來,所以對張玉所言很不服氣,睨了他一眼,問道:“何以見得?”

張玉道:“原因很簡單,遼東兵馬的給養主要依賴關內運送,殿下起兵靖難之後,已經切斷了中原與遼東的聯系,遼東現在完全是靠以前積蓄的糧米和從女真諸部那裏盤剝來的物資維持,無力南下攻我北平,他們只有守的力量,並無攻的力量,不是當務之急。”

寧王道:“那麽,宣府大同一帶,就是咱們的強大威脅了?須知遼東與宣府不同。遼王是主動投向朝廷的,他的舊部兵馬自然聽從朝廷調遣。宣府卻不然,如今如果代王在,由他領兵攻我北平,那才是咱們的心腹大患,可惜呀,代王在我和四哥之前就已遭了皇帝的毒手,現在一家老少都囚居在四川呢。

代王在宣府的舊部,皇帝不敢用;朝廷在宣府的兵馬,又得用來制衡監視代王舊部,這種情況下,西北出兵攻我北平腹心的可能,並不比遼東大多少。”

張玉微微一笑,頷首道:“寧王殿下所言甚是,單從威脅上來說,打遼東亦或打西北,對咱們來說,都是一樣的,臣之所以認為該打西北,是因為,打西北,好處更多。”

寧王奇道:“打西北有什麽特別的……啊,是了。”

寧王並非平庸之輩,實際上智穎絕頂,比起張玉,他所欠缺的是實戰的磨煉而已,話剛說到一半,他就明白過來,東北當時是貧瘠之地,駐防官兵的糧草輜重主要來自關內供應,宣府則不然,山西一帶少經戰事,中原諸雄爭霸死傷慘重的時候,西北一帶就一直太平無事,後來之所以從山西大量向山東移民,就是因為山西人口繁衍旺盛,沒有受到兵災影響的緣故。

西北地區農耕業也比較發達,雖然不及蘇湖魚米之鄉,但是長期的太平和農耕業的發展,再加上朝廷在那邊減免租稅、屯田墾荒、救災復業,邊軍屯田,因此在糧米方面絕無問題,而制約北平方面的最嚴重問題正是糧食。

朱棣聽了他們議論,不禁微笑起來,其實他的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問計與諸將,只是要通過這個辯論的過程統一眾將的認識。另外,也是他培養將領的一個方法。

若說朝中缺少可以擔當大任的將領,實也不然,老帥上將們雖然死得差不多了,可是當年追隨他們東征西討百戰沙場的中生代將領現在都已成熟起來,其中不乏將帥之才,如果從這些人中選一個來統領那五十萬大軍,朱棣絕不會有現在這般幸運的處境。

幸運的是,皇帝派來了李景隆,更幸運的是,李景隆五十萬大軍一敗塗地,居然沒有被免職問罪,他又成了六十萬大軍的三軍統帥,可李景隆手下那些將領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皆非易與之輩呀。

讓燕王啼笑皆非的是,人人都想打勝仗,可他現在居然有些怕打勝仗,因為他只要再打一次大勝仗,李景隆這頭豬恐怕就很難在這個位置上繼續坐下去了,隨便換一個真正帶過兵的將領出來,倚仗如此懸殊的雄厚實力,對他朱棣都是個極大的威脅。

反觀燕王這邊有什麽?他手下將領中職務最高的五軍都指揮張玉,原本只是統領燕山三護衛中左護衛的一個衛指揮,最多只帶過區區三千兵馬,他比朝廷那些將領更高明?此次聚集於德州的徐輝祖、瞿能、平保兒、俞通淵、滕聚,任哪一個都是比他只強不弱的老將,又擁有優勢兵力,朱棣必須一步步培養自己的將領,把手下將領都培養成能獨擋一面的名將。

名將,沒有生來就是名將的,他們都是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

見眾將已經初步達成共識,朱棣這才微微一笑,說道:“世美言之有理,那咱們就利用這段時間,一方面加強北平防務,另一方面,攻打宣府,以戰養戰。此外麽,你們就沒想到,如何利用這一仗,給咱們再爭取一些其它的好處?”

“還有好處?”

眾將甚為驚訝,紛紛環顧左右,卻並不見有人答得出來,道衍和尚這才呵呵一笑,撫須道:“諸位將軍,李景隆正在整軍備戰,準備四月初發兵攻我北平,這仗怎麽打、何時打,難道咱們一定得按他的約定來?我們攻打宣府,李景隆的兵馬最近,他發不發兵援助呢?如今天氣苦寒,牽著他勞師動眾地往西北走一圈,就算他仍能於四月發兵,到那時,他的大軍豈非疲憊不堪?”

“著哇!”眾將如夢初醒,一個個摩拳擦掌,兩眼放光。

朱棣笑道:“咱們出戰,也不能讓他閑著,就遛遛他李九江的腿腳,讓他跟著走一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