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一封信無心插柳(第2/2頁)

中下級軍官和士卒們,要麽同情燕王、要麽崇拜燕王,要麽對朝廷抑武揚文心懷不滿,要麽是覺得曹國公手中還有五十萬大軍,他們用不著在這裏和末路窮途的燕王朱棣死磕,總之,沒有一個懷有死戰的決心。

而高級將領呢?江陰侯吳高決心要守城,拖住燕王給曹國公帶兵赴援制造機會;遼東總兵楊文在城北修築工事,集結戰馬,時刻做好沖擊敵營,突破缺口,殺回山海關的準備;都督耿瓛呢,則一門心思要為他老子耿炳文找回場子,獨自列陣於東城,摩拳擦掌地要跟燕王拼個你死我活。

高級將領如此、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們如此,這仗還怎麽打?以略多於燕王的兵力打防禦戰,這支大軍竟只堅守了一天半,這還是因為耿瓛部的三萬南軍誓死抵擋燕王鐵騎產生的效果,耿瓛的陣營一被突破,就仿佛無形的瘟疫病毒傳播開來,整個守軍陣線不約而同地開始崩潰,就像春風吹拂下的雪山,冰雪消融,一敗塗地。

幸好吳高性情穩重,事先把楊文安排在了北城,雖說這也是促成了朝廷大軍失敗的一個因素,但是以他們的軍心士氣,如果當初一味的死守或者一味的死磕,恐怕真就遂了燕王朱棣的心願,被人包了餃子,成為史上罕見的寡兵包圍眾兵並全殲之的傑出戰例。

如今雖然兵敗,他們至少保住了一半的兵力,江陰侯吳高與遼東總兵楊文率鐵騎一路逃向山海關,燕王朱棣因為想吃掉這股強大的騎兵,在後邊窮追不舍,都督耿瓛這才占了便宜,得以逃出生天,領著他一手帶出來的一群殘兵敗將淒淒惶惶逃向德州,半路上聽說曹國公李景隆已奔赴北平,忙又調轉馬頭,冤烘烘地趕去北平訴苦去了。

吳高和楊文一路急逃,丟下糧草輜重無數,連樂器帳篷、帶出來準備禦寒卻因時令未到還未換上的棉軍服全都成了燕王的給養,如果李景隆真的派一路兵馬來永平,燕王縱然能搶在他們前邊打一場勝仗,也是來不及把這些雪中送炭般的給養從容弄走的,可惜李景隆沒有這麽做。

於是,他就成了燕王朱棣的運輸大隊長。

朱棣一直追到山海關下,面對這座雄關,卻是無法再進一步了,山海關雄峙天下,豈是容易攻破的,此刻李景隆已兵困北平城,他還得及時回師,對圍城的南軍實施騷擾戰略,把他們拖在北平城下,一直拖到嚴冬降臨,必須得馬上揮師了。

可是山海關兩員大將,楊文有勇而無謀,吳高此人雖有陣前怯戰的毛病,卻是行事慎密,善於捕捉戰機,兩人各有所長,互補不足,倒是一對良配。一旦回師,急欲將功贖罪的吳高會不會出兵來拖他後腿,實施反騷擾?

朱棣猶豫不決,難相取舍,最終還是因為心懸北平安危,被迫決定放棄山海關。臨行之際,朱棣修書一封,遣一小校送到山海關。吳高不知道燕王是何用意,命人用竹筐把那小校提上城來,取出書信一看,不由啼笑皆非。

原來信中朱棣好像只打了這一場勝仗就注定了必定完勝似的,先是得意洋洋地吹噓了一番他自己的赫赫武功,然後就對吳高大加贊譽,贊他有勇有謀,有大將風範,對他如何的賞識,最後又談起吳高的女兒、女婿,對自己的兄弟湘王和弟媳吳氏自焚慘死深表痛惜和憤怒,接著便是要招他為己所用雲雲。

吳高大怒,撕了書信,將那小校轟出了山海關,朱棣竟不再戰,拔營直奔北平去了。楊文見狀心生疑竇,忙將燕王招降經過秘密寫下,遣人送抵京師去了。

“離間計!”

赤裸裸的、毫不掩飾的離間計,誰會相信這樣愚蠢的計策?

朱棣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他只是想惡心惡心吳高,讓吳高把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向朝廷解說上面,免得來找他的麻煩;吳高也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此事只在敘述永平之敗的戰報中提了一筆,就呈送京師了。

但是很顯然,他們都高估了某些人的智商。

半個多月後,吳高已整頓了兵馬、備妥了糧餉,重新籌措齊了冬衣。雖說此刻兵馬比上一次出征少了,但是經過上次一場慘敗,遼東士卒的兇悍士氣已被充分調動起來,少了耿瓛那個總跟他唱反調的都督,全軍上下號令統一,紀律森嚴,戰鬥風貌也是煥然一新。

吳高信心十足,吳字大旗在已帶著凜冽寒意的北風下獵獵飄揚,江陰侯誓師三軍,正準備再度出兵去抄燕王後路,朱允炆的聖旨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急如星火地送到了山海關:山海關兵馬盡付於遼東總兵楊文轄制,削吳高侯爵之位,奪其軍職,流配廣西。

燕王一封信,輕而易舉地便折了朝廷一員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