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緊鑼密鼓(第2/2頁)

方孝孺拱手道:“臣還有一條建議,皇上可以挑選一些公忠體國的幹吏,委之以采訪使之職,讓他們分巡天下,問民疾苦,考察官吏,旌廉斥貪。陛下剛剛登基,對天下民情,可藉這些耳目得以了解,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暗中查訪諸王不法事,如果有了確鑿的證據,朝廷削藩,就不會像削除周王、齊王、代王時候那般被動了。”

朱允炆深有感慨地道:“孝直先生說的是啊,如此數管齊下,何愁燕藩不滅!就依先生所言,選派賢良采訪天下,這些采訪使的人選,就請孝直先生和師傅為朕擬選吧!”

※※※

燕王到京不幾日,便接二連三地鬧出許多風波來,朱允炆實在忍無可忍了,又隨便敷衍了他幾日,便像送瘟神似的把他打發走了。

燕王平安離開金陵,不禁暗暗松了口氣,可與此同時他又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當中,他此次赴京,真正的目的是想利用公眾輿論的力量和叔侄親情打動皇帝,促使他打消對諸藩趕盡殺絕的想法。

可是這個目的明顯沒有達到,朱允炆一直在敷衍他,對三王被削藩的事避而不談。此來金陵沒能打消皇帝削藩的念頭不說,若非楊旭暗通消息,他還差點喪命於暗箭之下。堂堂一朝天子,竟然用這樣下作的手段,看來皇帝不但是鐵了心置諸王與死地,而且是不擇手段了。

朱棣終於開始考慮造反的可能,這已是他除了束手就縛之外,唯一能走的一條路。可是,無兵無權,拿什麽跟皇帝鬥呢?朱棣雖打過無數次仗,卻從來沒有打過勢力如此懸殊、處境如此險惡的仗,北返之路,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當中。

就在燕王北返的同時,宋忠、徐凱、耿瓛等幾位都督業已領了聖旨,分別率兵奔赴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去了,北平和永清的兩衛兵馬也已接到兵部移防彰德、順德的命令,整衛官兵集體遷防。

又過幾天,都禦使景清被任命為北平布政使司參議,走馬上任去了。都禦使比布政使司的一個參議何止高了一頭,景清又是皇帝的心腹,並不曾聽聞他有什麽過錯,卻降職遷任外地,所去之地又是北平?

這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讓朝中文武都明白了一件事:燕王此番冒險南下與建文帝攤牌,已然完敗。皇帝削藩之心根本不曾動搖過,朝廷削藩的路,還會繼續走下去。

又過半個月,方孝孺和黃子澄精心挑選了二十四人的名單,提交給建文帝,朱允炆立即下詔,宣布派遣刑部尚書暴昭、戶部侍郎夏原吉、給事中徐思勉等二十四人充任朝廷采訪使,代天子分巡天下,問民疾苦,考察官吏,旌廉斥貪。

這些舉動都看在夏潯眼裏,他也在暗中準備著:一旦他明確投奔燕王,如何確保家室的安全;燕王將三子托付於他,如何保證他們能安然北返?想在別人眼皮子底下搞些小動作,其實很不容易。

這天午後,夏潯正在衙門當值,突然有內侍傳旨,詔他覲見。夏潯的官秩品階不高,可他接手羅克敵,現在負責著對宮廷禁衛、儀仗鸞駕排班當值的安排,官不大,卻是天子近臣,有機會隨時見到皇帝的,這一點,確是許多朝廷大員也比不了的。

一聽皇上召見,夏潯不明緣由所在,立即隨那內侍進宮,路上旁敲側擊地打聽了一番,可那小內侍也不知是不知道皇上傳喚的緣由,還是小付子之死把他們嚇著了,根本不敢多言,夏潯見打聽不到什麽,也只得無奈閉口。

沿著禦道正往前走,忽見一名文官迎面走來,口中念念有詞,也不知在嘀咕些什麽,夏潯一看,認得正是監察禦使黃真,當初兩人任正副天使,曾受朱元璋所命同往濟南督察過緝拿白蓮教匪的事,算得上是老相識,夏潯忙向那小內侍知會一聲,勞他一旁等候,便向黃真迎上去,抱拳招呼道:“黃大人,久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