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有備而去(第2/2頁)

文武百官開始發現,這位被皇上倚為臂膀的方學士忙不到點子上,朝廷急需解決的問題,關乎國計民生的具體事宜,他都毫不在意,他只顧鉆在故紙堆裏,癡迷於恢復上古時代的禮制,盡做些不切實際的倡議。原本籠罩在這位大儒身上的耀眼光環開始漸漸消退,時人失望地議論方孝孺,說他是:“醉心復古,盡為不急之務!”

但是朱允炆對復周禮似乎也是樂此不疲,他繼位之初,剛剛下令合並州縣,裁撤官員,做了些精簡機構的事情,這還沒幾天,朝令夕改,又開始循古禮改制,增加官員了。原禮部右侍郎黃觀,因為朝廷在尚書和侍郎之間又增加了左右侍中的官兒,他就順理成章地從侍郎升為了侍中。

此刻,黃侍中正站在謹身殿裏,向皇上呈閱朝鮮國王的奏表。這謹身殿現在也已被朱允炆改了名字,現在叫正心殿,並且增設了一名正心殿學士,現在出入於朱允炆身邊,與他計議討論國事的,基本上都是這個學士、那個學士,學風甚是濃厚。

“皇上,朝鮮國王李旦在奏表中說,他年老多病,想把王位傳給他的次子李曔,恭請天朝天子予以恩準。”

自兩漢至明朝,一千五百多年來,中國對朝鮮半島北部一直持有主權,朝鮮政權的更叠,循例是要征得中原天子的認可的。

朱允炆聽黃觀一說,立即敏感地問道:“朝鮮國王為何傳位於次子,他的長子呢?”

黃觀欠身道:“據臣了解,朝鮮國王長子李芳雨,原封為鎮安大君,他早已過世了。”

朱允炆還是有些不滿意,想再問問這位鎮安大君有沒有兒子,長子沒了,就該傳位於長子長孫,怎麽能選擇次子呢,不過轉念一想,現在正要對付燕王,對朝鮮那邊還是多做安撫才好,所以便沒有問出口,便道:“那麽,就依太祖皇帝時的規矩,準其所請吧,詔諭朝鮮國王,儀從本俗、法守舊章,聽其自為聲教,今後彼國事務,亦聽自為。”

黃觀聽了不禁暗暗松了口氣,他還真怕皇上問個沒完,因為現在朝鮮那邊亂得很,所謂的朝鮮國王年老多病,欲傳位於次子,其實都是胡扯。

真實情況是,李旦長子死後,他把最寵愛的八兒子李芳碩立為了世子,在李旦立國之戰中曾立下大功的五子李芳遠大為不滿,發動兵變,殺死世子李芳碩,軟禁父親李旦,然後擁立二哥李曔(又名李芳果),而自己實際上才是政權的真正掌持者。

朱允炆現在正在削藩,如果被他知道這些情形,不免會聯系到自己身上,勢必不肯答應朝鮮所請,那樣的話,內亂未平,又要節外生枝了,所以見皇上沒有多問,黃觀趕緊答應下來。對於朱允炆的口諭,他並沒有往笏板上記錄,此人可是記憶超群,有過耳不忘之能的。

這位黃觀黃瀾伯乃是大明第一位連中三元的進士,實際上他是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時人贊譽他是“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那也是一位學習型的人才。

黃觀見皇帝已經吩咐完畢,便躬身道:“是,如果皇上沒有別的吩咐,那臣就退下了。”

剛剛說到這兒,內宦小林子急匆匆地走了進來,往朱允炆面前一跪,雙手高高捧起一封奏表,說道:“啟稟皇上,北平燕藩有急奏入京,通政司急傳文書房,文書房也未敢耽擱,叫奴婢馬上呈與皇上,請皇上禦覽。”

“北平燕藩的奏章?”

朱允炆瞿然一驚,本來正要退下的黃觀聽了也是暗暗吃驚,二個人同時看向小林子手中那份雲紋封面的奏章。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將朱棣的奏章搶過來,展開一看,兩顆眼珠子差點沒掉到地上:“燕王請旨回京,要祭掃孝陵,他……居然敢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