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真龍還是真豬?(第2/2頁)

朱棣何嘗不知此一去兇多吉少,可是思量許久,他也只有這一個辦法可行了,不讓皇帝明白自己並無反意,皇上這口刀早晚還是要落下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躲在北平就能捱過這一刀麽?要說危險,在北平亦或在南京又有什麽區別?

至於造反,他也偶有想過,只是這個念頭剛剛浮上心頭,立即就被他甩開了。沒有一點成功的可能的,漢朝時候七王清君側,合七國兵馬,朝廷平亂也不過只用了半年工夫,他一個光杆親王,拿什麽造反?簡直是開玩笑,如果這樣他都能成功,那簡直都沒有天理了。與其扯旗造反落個叛逆的罪名再被誅殺滿門,不如以誠意和親情打動皇上,或可求得一線生機。

所以朱棣對道衍道:“大師多慮了,朱棣業已仔細考慮過了。俺是宗室長輩,皇上的叔父之中,現在俺輩份最大,皇上素來仁孝,雖然忌憚諸王掌握兵權,可現在俺已交了兵權,要不是小人慫恿,皇上也不至於步步進逼;再者,俺守土戍邊,屢立戰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此一去沒有什麽罪過,皇上如何就能把俺拿下?朝廷,總要講個體面的吧?

還有,俺朱棣與孝康皇帝(先皇太子朱標)素來親近,俺的王妃和皇嫂呂氏(朱允炆生母,現尊為皇太後)以前走動的也極密切,皇嫂現在是皇太後了,想來她也不會坐視俺這小叔子和她的三個侄兒冤枉受罪,皇上仁孝,如果太後說一句話……”

朱棣還沒說完,道衍就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話,厲聲喝道:“殿下錯了,大錯特錯!如果皇上肯罷手,他早就罷手了。他要削藩,諸王現在已交了兵權,他為何仍要尋釁降罪諸王,何必非得削爵下獄?殿下以為帶了兒子入京,向皇上示之以誠、盡之以忠,就能讓皇上回心轉意嗎?

就算皇上年輕,感於殿下一片赤誠,沖動之下有心放過殿下。可是殿下不要忘了,如今圍在皇上身邊的都是些甚麽人?黃子澄、方孝孺、齊泰之流,以削藩諂媚於皇上,以削藩為晉身之階,他們肯半途而廢麽?縱然皇上回心轉意,他們就不擔心你叔侄和好,他們反落得個裏外不是人?

貧僧可以想見,殿下一進京,他們必然會向皇上頻進讒言,蠱惑皇上將殿下就地鏟除。正所謂積毀銷骨、眾口爍金啊殿下,漫說皇上本就有心要對付你,就算皇上無心,被他們這班人日也說、夜也說,不停地說殿下的壞話,皇上也要對殿下起了殺心了,更何況皇上對他們本來就言聽計從,殿下你怎麽能這麽糊塗!”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群宵小之徒,離間皇親,屢屢挑釁,俺恨不得啖其肉、寢其皮,方消心頭之恨!”

一聽道衍提起這幾人,朱棣心頭怒火騰地一下升了起來,他的眸中露出一股凜凜的殺氣,狠狠地咒罵一聲,這才轉向道衍,正容說道:“大師所言的道理,朱棣不是沒有想過,但,進京面聖、以明心志,這已是朱棣唯一能走的路了。皇上雖然寵信他們,朝中卻也不是盡由得他們幾個只手遮天,公道自在人心,其他的文武大臣,也不會容許他們如此倒行逆施的。”

道衍急道:“殿下!”

朱棣斷然道:“朱棣心意已決,大師不必說了。”

道衍立即閉口,他與朱棣相識相交十余載,早知朱棣性情為人,朱棣喜歡兼聽,每有重大決斷,他都喜歡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和見解,但他的耳根子絕對不軟,此人性格堅忍果毅,一旦他決定了的事,那就是九牛不回,他兼聽的目的,也只是想了解一下他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盡量完善他的想法而已,而不會改變主張。

朱棣心中,顯然還沒有造反的意思,不造反的話,那麽進京明志就確實是眼下唯一可行的辦法了,這總比繼續守著燕王府,等著皇上布置妥當,下手拿人要好。真要造反,其兇險也不比赴京明志更小吧?

想到這裏,道衍平靜地道:“好,殿下既然心意已決,貧僧就不多嘴了。貧僧現在只有一求,殿下必須答應。貧僧還有一問,尚望殿下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