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三個二百五(第2/3頁)

打發了戶部三位官員出去,朱允炆便安慰方孝孺道:“先生勿惱,朕覺得先生所言是甚有道理的,只是欲行井田,牽涉眾多,還須從長計議,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急不來的。先生請坐,咱們再議議復周禮,恢復上古官制之說。”

余怒未息的方孝孺坐下,拱手道:“皇上,臣以為,君主當效仿上古聖君,無為無謀,垂拱而治天下。而上古之禮、上古官制,則是無懈可擊的治世之法。”

朱允炆欣然道:“那麽,若依先生所言,朕該操持何術,以治民養民呢?”

方孝孺道:“這第一麽,就是恢復宰相之制,三公之位,古所謂共天職,治天民者也。芶釋當世之賢才而置諸位,拱手而責其成功,可也。只要有宰相輔佐聖君,則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第二就是應賢納諫,任人以位而不假之權,猶不信也。假之權而不用其言,行其道,猶無權也。用之不能盡其才者,人主之責也。所以身為君主,當虛心納諫……”

戶部三個官兒走出謹身殿,互相看看,猶如夢中。

夏原吉不敢置信地道:“久聞緱城先生博學多才,天下大儒,怎麽說出這等愚蠢之論?泥古不通,毫不適用!”

卓敬苦笑道:“我大明距周朝相去三千年,三千年來勢移事變,不知凡幾,可緱城先生竟然以為改制定禮,恢復井田,乃是治世良方。若真依他所言,朝廷也不用削什麽藩了,不管是王是侯,是官是民,只要能反的,統統都要反了。這哪是太平之術啊,簡直是毀人不倦呀!”

戶部尚書王鈍道:“緱城先生正直節義,品格上是沒說的。於經學理義之研究,也是素來被人敬服,但若說治理天下……”

王鈍搖了搖頭,說道:“洪武十五年的時候,有大臣以緱城先生素有賢名,舉薦於太祖,太祖喜其舉止端莊,博學多才,卻只賞不用,鼓勵他繼續鉆研學問,便打發回鄉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又有朝臣舉薦緱城先生,太祖仍然不肯讓他入朝,只遣去漢中做了教授,教書育人,講學不倦。太祖深察其性,慧眼識人呐。緱城先生用之得法,乃是一個良臣,用之不得法,恐怕……”

王鈍收住聲音,三個官兒一齊搖起頭來,站在宮門處的侍衛遠遠看去,就見三個官兒動作整齊劃一,連烏紗顫動的頻率都是一模一樣,不禁蔚為奇觀!

※※※

方孝孺忙著上書改制、復井田的時候,齊泰和黃子澄也沒閑著,削藩的動作緊鑼密鼓,燕王身邊的兵都調光了,北平該換的官兒也換得差不多了,兩人開始琢磨怎麽順利把燕王拿下。

今日金陵下了一場小雪,雪花飄零,益增情趣,黃家暖閣裏熱流四溢,黃子澄置了酒菜,與齊泰小酌。

黃子澄道:“尚禮,削藩之難,難在削燕。我等苦心籌謀,先易後難,如今準備得也差不多了。可是燕王有功無過,錦衣衛那邊迄今也沒抓住他的什麽把柄,派去北平的官員私下走訪,也沒找到他的什麽罪證,如今一連削了三個藩王,已是天下震動,如果強削燕藩,朝廷不免會失了天下公論,如之奈何?”

齊泰一聽這話,氣就不打一處來,當初他全力諫議擒賊擒王,先拿燕藩,黃子澄卻不肯,非得按部就班,先剪羽翼,好啦,現在羽翼剪得差不多了,燕王身上的毛都快被拔光了,他又愛惜起自己的羽毛來,既要削了燕王,又要保全名聲,你問我有何妙計,我問誰去?

可是對黃子澄他又不好發作,忍下氣來仔細想想,齊泰答道:“如今萬事俱備,只待查訪出燕藩的劣跡,就好名正言順地拿人,奈何卻沒他的把柄好抓,我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了。這錦衣衛,現在真的是做不得大事,他們一貫擅長無中生有,雞蛋裏挑骨頭,怎麽這回就挑不出把柄了呢?”

黃子澄得意地一笑,撫須說道:“尚禮呀,這一點我也正在苦惱,為此思索了一夜,想到了一個辦法,正要與你商量,你且聽聽是否可行。”

齊泰雖不滿他的賣弄,對這等大事還是極為上心的,立即傾身上前,說道:“你有主意了?快說來聽聽。”

黃子澄道:“朝廷易年號,燕藩派長史葛誠赴京道賀,這葛誠與為兄是同年進士,為兄素知他的為人,膽小怕事,首鼠兩端。如果能以朝廷之勢威壓,策反此人,便其隱於燕王身側,緩急之間,便大有可用了,如果實在拿不得燕王把柄時,便讓這葛誠出面告發,他是燕王府長史,告發燕王謀反,縱無實據,也勉強可塞天下悠悠眾人之口了。”

“策反燕王府長史?妙啊,這可是燕王給咱們送上門來的機會,以行兄果然妙計,他日海內一統,以行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