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墻上蘆葦(第2/2頁)

解縉聽了松了口氣,這才隨他去了。

夏潯找了家不大的小店,切了個鹵盤,點了幾樣清淡的小菜,又要了壺酒,讓解縉坐下,問起經過,這才知道事情來由。

說起這解縉,的確是個才子,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禦前行走,甚受朱元璋器重,曾獻《太平十策》,被朱元璋贊為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還曾對他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能讓朱元璋這樣嚴厲的人說出這樣溫情的話,可見對他的喜歡。

不過,恃才者多自傲,解縉亦然,他智商很高,情商卻嫌不足,一則是對上不知委婉,年輕氣盛,想到啥說啥,二是和同僚相處的不融洽,恃才傲物,有些討人嫌。到後來,又莽撞地替郎中王國用捉刀上疏,為韓國公李善長鳴冤。

他那文采,旁人學不來的,朱元璋一眼就看出來了,朱元璋雖愛其才,卻惱他不知進退,便把自己未當皇帝前的老朋友,解縉的父親召進京來,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一句話,將二十二歲的解縉帶薪離職,回家進修涵養去了,一下子給了他十年長假。

解縉無奈,只好回家潛心學問,磨礪性情,眼看著熬過了八年,十年之期馬上就要到了,結果朱元璋歸天了,這一下解縉傻了眼,朱元璋可是許諾過,十年之後讓他回朝為官的,如今朱元璋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再等兩年,新皇帝還記得他是誰嗎?

怎麽著,也該到皇上跟前露一小臉,給皇上留下點印象啊。可他母親剛剛去世一年,三年孝期未過,父親解開年紀也大了,怎好赴京活動?再說還沒到皇上規定的十年之期呢。

解縉到底是個才子,腦瓜靈活,竟然被他想到了借口。先帝遺詔裏不是說“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麽,不管現在能不能輔政,他還是個京官,就該來見見新任天子呀。再者說,先帝曾親口對他說過:“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既然恩同父子,父親過世了,兒子去吊孝,天經地義吧?

就這麽著,解縉趕赴了京城,結果馬上落到了老冤家袁泰的手裏。

袁泰本是督察院左都禦使,因為不法事,被解縉彈劾,朱元璋貶了他的職,朱允炆登基後調整領導班子,把吳有道撤了下去,重又把袁泰提拔了上來,袁泰聽說解縉回京活動,立即到朱允炆面前告了他一狀:服喪未滿三年離家遠行,是為不孝;先帝曾許他十年之期,如今才只八年就返回京師,是為不忠;不忠不孝,理應處死!

朱允炆耳根子軟,一聽這話便要下旨斬了解縉,幸虧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董倫和解縉是老鄉,為他求情說太祖駕崩,解縉棄家事而就國事,這是忠孝不能兩全而取其大義,縱然有罪也不應殺,否則不免寒了先帝舊臣的忠心。

於是朱允炆網開一面,把他打發到大西北去了。

夏潯聽了只覺哭笑不得,朱元璋真沒給朱允炆留下人才嗎?這是《永樂大典》的總編撰大文豪,永樂王朝首任內閣首輔,做了六年首輔大學士的傑出政治家,給弄到西北邊防區某連部當文書了……

解縉一邊說一邊喝,越說越傷心,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到最後竟放聲大哭起來,引得酒館裏許多客人都往這裏看來,夏潯苦笑著放下酒錢,攙起解縉,對酒客們連連點頭道:“我這朋友酒品不好,呵呵,喝醉了就好號啕大哭,不用理他,不用理他。”

夏潯扶了解縉出來,好一通安慰,又信誓旦旦向他保證,是金子總要發光的,明珠不會永遠蒙塵,去西北走一遭,多多了解民情軍情,未必便是一件壞事,朝中既然還有朋友,說不定三五年工夫,他就會受到朝廷起用。

解縉本來就是個智商比較高情商比較低的人,一俟訴說了心中冤屈,舒服了許多,那尋死的心思也就淡淡了,他越想越覺得夏潯說的有道理,待夏潯把他送回客棧的時候,醉眼中滿是感激地對夏潯道:“文軒,今日多虧了你,解某這條命,是你救回來的,文軒的大恩,解縉記在心裏了,有朝一日,解縉真能苦盡甘來,重返朝堂,再來報答文軒的恩德。”

夏潯應承著把他送回房去,解縉酩酊大醉,往榻上一躺便呼呼大睡了,夏潯替他掩好了房門,走到客棧門口時忽然一下子呆住:“解縉是我救的!如果歷史上他曾因為被貶河州而投河自盡,那麽本來沒有我的歷史上,是誰救了他?如果並沒有另一個人存在,那麽他的生與死其實就是被我影響,那麽歷史上我在哪裏?是因為……我默默無聞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