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萬年太久(第4/5頁)

憑心而論,朱允炆是真想幹出一番於國於民有利的大事業,成就一代帝皇偉業的,他的新政卻也並非全無是處,不過不管是與朱元璋的老辣睿智比較起來,還是與朱元璋出自民間,熟知民情的閱歷比較起來,他都差得太遠,所以許多政策,要麽缺乏遠見,要麽就是被文臣們所蒙蔽,挾雜些私貨兜售給皇上,他卻不知真相。

比如此刻,繼鼓動皇帝撤消了大批鹽茶稅司、刑舉衙門之後,以江浙籍官員占主體地位的朝中官員們又打起了田賦的主意。

幾位江浙籍官員圍著朱允炆,先恭維吹捧了一番建文稱帝後的新政如何氣象一新,如同甘露,普天下臣民如何歡欣鼓舞的屁話,說得朱允炆眉開眼笑,真當自己是人間聖君了,這話題便繞到了江南稅賦上面。

江南蘇州、松江、湖州、嘉興四地的稅賦,是高於其他地方的,因為這些地區最為富裕,當然,也有人說,朱元璋把這四個地方的稅賦訂得特別高,是因為這裏曾是張士誠的地盤,朱元璋惱悔江南百姓擁戴張士誠,所以立國之後予以懲戒。

不過朱元璋只有一隅之地的時候,天下四分五裂,各有其主,要依著這說法,那幾乎每一股勢力、每一支義軍、包括北元朝廷,當時都有他們的根據地,朱元璋要懲戒、要罰重稅,似乎除了他自己當初擁有的那片地盤之外,處處都該收重稅了。

而且,明朝賦稅極低,不管是田稅還是商稅都是三十稅一,蘇州、松江等富庶地區的重稅是相對於這個普遍稅率而言的,以上四個地區,一直都是江南乃至整個天下最富裕的地區,要說這“重賦”重到了這些地區無法承受,阻遏了地方經濟發展,卻也未必。

正由於這些地區富裕,百姓們有錢送子女讀書,這裏出的讀書人最多,相應的在朝為官的人也最多,因此朱元璋健在的時候曾經做過規定: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籍貫的官員禁止到戶部做官,因為朝廷反腐的幾樁大案中,“戶部胥吏,盡浙東巨奸,窟穴其間,那移上下,盡出其手。且精於握算,視長官猶木偶”,朱元璋擔心他們把持財政,偏私家鄉,從而犧牲朝廷的利益。

現在朱元璋死了,朱元璋洪武,朱允炆建文,從這年號上就可以看出,他想反其道而行,創建一番與乃祖不同的偉業,這些官員便蠢蠢欲動起來,在朱允炆面前大談江南重賦,致使百姓如何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請求皇帝開恩,減免江南稅賦。

要知道江南重稅其實也是有區別的,那裏的民田稅賦並不高,稅賦高的是官田,這也符合自古以來一直的規矩,但江南恰恰官兒最多,江南的官田比例也極高,這筆賬算下來,關乎他們家族的切身利益就極重了。內中詳情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沒有人敢在他面前提減免江南稅賦,朱允炆卻不知道這些情形,聽那些官兒們說的在情在理,不禁連連點頭。

侍候在建文帝身邊的小付子正在為皇上斟茶,聽這些官兒說的情形如此淒慘,未免有些太過誇張了,忍不住插了句嘴道:“江南魚米之鄉,稻米一年兩熟,卻和川陜雲貴一般繳糧稅才叫公平麽?如果蘇州松江的百姓都如此淒慘,那川陜雲貴地區的百姓豈不早都餓死了?”

一位禦使聞言大怒,厲聲呵斥道:“大膽,內宦閹人,也敢妄議朝政?先帝在時,誰敢如此,你欺我皇上柔弱麽?”

朱允炆一聽,臉騰地一下紅了,拍案道:“混賬東西,誰讓你插嘴的!”

小付子才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先是被大臣呵斥,又見皇帝發怒,一慌之下碰翻了茶杯,熱水淌出,流到朱允炆的大腿上,燙得他哎呀一下跳了起來,小付子唬得臉色慘白,慌忙跪倒在地,連連叩首:“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奴婢多嘴,奴婢多嘴。”說著使勁掌自己耳光。

朱允炆被他一言削了面子,本就怒不可遏,又被開水燙了一下,更是氣急敗壞,厲聲喝道:“拉下去,拉下去,把這個妄議朝政、敗壞規矩的閹人給朕拉下去活活打死!”

“皇上饒命!皇上饒命啊!”小付子嚇得魂飛魄散,門外沖進兩個武士,不由分說便把他拖出去了。

一個言官輕蔑地道:“身體發膚,受之膚母,這些閹人自殘身體,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肢體不全、心地殘缺,哪有一個好東西?”

另一個人便道:“一個小內侍隨口一句話,或者罪不致死,但皇上能因此杜絕內宦幹政,避免閹宦流毒,這殺一儆百,卻是於我大明江山社稷大為有益的。”

這時拍著馬屁,外邊已傳出噗噗的棍擊聲和小付子痛極慘呼的叫聲,朱允炆余怒未息地喝道:“拖遠些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