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碰撞(第2/2頁)

夏潯應了聲是,轉身去找鐵鉉。

鐵鉉正埋頭公案,整理李景隆署名的“靖海八略”,一見楊旭出現,也自欣喜。夏潯把他對李景隆透露的情報又對鐵鉉說了一遍,鐵鉉的反應與李景隆完全一致,招安則可,讓朝廷向海盜妥協,開放海禁萬萬不可。這個時代的人,或許只有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帶的人,才知道海洋貿易對他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大部分大明人抱的都是鐵鉉這一觀點:大明無所不有,完全不需要與蠻夷小國互通有無,肯和他們做生意,那是給他們面子,是一種賞賜,他們得畢恭畢敬向大明稱臣才行。

隨即,鐵鉉便拿出他已基本整理成形的靖海八略給夏潯看,夏潯看了那些方略,心情更加沉重,方略上詳細規定了民船的載重量、長度、寬度、吃水深度,所有超限船只包括所有民間雙桅以上大船全部酌情給付官銀,予以收繳。此外還有保甲法、連坐法的詳細規定等等,以此手段,的確可以大見成效,但是這樣做對沿海百姓無異於一場災難。

夏潯沉重地道:“鐵大人,這個法子予以實施下去,剿匪很有可能大見成效,可是這種拉網式的打擊方式,能夠堅持多久呢?對沿海百姓真的有益嗎?有些所謂海盜,僅僅是走私販貨而已,這樣做,很可能逼得他們鋌而走險,加入那些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盜夥,沿海百姓賴海以為生計,如此一來,生活也必定窘困啊。”

鐵鉉性格剛正,嫉惡如仇,認準了的道理九牛不回,在他眼中,凡是違背朝廷法度的事情都是作奸犯科,必須加以革除。

既然朝廷明令禁止沿海百姓私自泛海通番,就必須徹底禁絕。而這項政策是否合理,執行之後會不會斷了數百萬百姓的生計,則根本不在其考慮之中。

一聽夏潯這麽說,鐵鉉和氣的笑容消失了,神情嚴肅地道:“楊總旗,你這種說法很危險,你食朝廷俸祿,不為君為憂,怎麽反而替那些為非作歹的海盜說起話來了?依鐵某看來,違法就是違法,你有一千一萬個理由,觸犯了國法,也該受到懲處。你看,我這裏還有一條,張貼榜文,限期自首。如果過期不至,必予嚴剿,鐵某以為,對這些海盜,要以剿滅為主,安撫為輔,必須把他們打疼了,打怕了,他們才不敢甘冒國法,繼續出海為盜。”

這位鐵大人官職雖不及李景隆高,但是正氣凜然,說出話來不容質疑,夏潯滿肚子話,同樣辯解不得。鐵鉉的看法,來源於他的理念、他的認識,這些心裏面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是夏潯擺擺道理、講講事實就能扭轉的,他再多說幾句,沒準大公無私的鐵大人就能跑去告訴李景隆,懷疑他被海盜收買,加緊對他的看管。

夏清心情沉重起來,他隱約記起了嘉靖年間朱紈平海寇的事來,朱紈平寇以後,閩浙沿海的百姓並沒有過上安寧富足的好日子。恰恰相反,因為走私貿易不暢,他們的生計變得更加困難,許多沿海的士大夫人家也不例外,普通百姓窘迫到什麽程度可想而知了。

更糟糕的是,所謂的萬裏海防,全面肅清,只是曇花一現的大捷,逆潮流而動的行為帶來的是更嚴重的後果。海盜集團本來分為主張通商的互市派和燒殺掠奪的寇掠派,這兩派中互市派是占上風的,在他們的控制之下,沿海百姓雖然不時受到寇掠派的侵擾,畢竟也能從走私海商那裏獲得極大的利益。

互市派的首領王直還主動協助大明朝廷剿滅四處劫掠的寇掠派海盜,希望以此換取大明朝廷準許自由貿易的要求。結果,海禁未開,王直卻被騙進囹圄,身首異處。互市派就此一蹶不振,寇掠派的林碧川、蕭顯、徐海等人則聲勢大盛,他們占據舟山群島為寇據地,四處掠劫,最終演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劫難。

歷史驚人的相似,那一幕要提前上演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