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舍小顧大(第2/2頁)

但鄧文鏗彈劾不法固然不畏強權,這件案子他卻很是撓頭。眼下明擺著,劉三吾等主考官並未循私枉法,不該治罪。可是丁醜科考案若不能讓北方舉子和北方官員滿意,勢必要惹出更大的亂子。

科舉做官幾乎已成了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這件影響惡劣的案子不做出一個令各方滿意的處理,北方的讀書人和這些讀書人背後的鄉紳地主、地方名流,統統都要得罪個遍,這大明天下還能不能穩當都是回事兒,這可不是鄧文鏗的長處。

他猶豫了一下,答道:“皇上,臣以為,或可再遣幹吏,重新復審。”

朱元璋冷笑一聲:“再審?還要審到什麽時候去?鄭沂,你說!”

鄭沂做官很有點傳奇色彩,他是因為名聲聞達於天子之耳,被破格提拔至京,從白衣身份一步提拔為禮部尚書的。

他是浦江人,家族從宋朝時候起一直到現在,已經三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一家千余口人,長幼有序,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少有爭端,朱元璋親賜匾額“孝義家”。鄭沂就是因此一步登天成為禮部尚書的。

這位禮部尚書根本不喜歡做官,也不大摻和朝堂上的事,見皇上問他,便躬身答道:

“皇上,北方學子文采遜於南方學子,這是不爭之事實,可北方學子學識稍遜,朝廷更該鼓勵提倡才行,若棄之不顧,則北方文教必然每況愈下,治一國如治一家,對弱小貧窮的族人,應該扶持幫助,讓他盡能趕上其他各房的兄弟,豈能鄙視打壓,不管不顧呢?”

朱元璋聽到這裏不禁連連點頭,欣然道:

“愛卿所言有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管南人北人,都是朕的子民,做君父的,就像一家長者,哪一房的子孫貧弱了一些,都想多多提攜一些,幫襯一些,哪能因為他沒了出息,就放任不管?鄭卿有什麽好辦法嗎?”

鄭沂道:“說起北方,也並非全是文教薄弱之地,山東、山西,向來文教出眾,不遜於南方。山西是少經戰亂,而山東呢?雖然戰亂頻發,但聖人故鄉,地方官府一向重視文教,安敢放松?

所以,朝廷今後可以飭令北方各地官府加強文教之事,朝廷撥款,多建府學、縣學,再從南方多延請些儒林名士赴北方教授,假以時日,南北文教差距,必然縮小。”

說來容易,做來何其艱難,再說,這是長遠之計,人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幾時才見效果?讀書總要有動力才讀書,如果今後一百多年北方人都沒有入仕的機會,你每個村子建一所學校,又有幾人肯用心讀書的?

朱元璋嘆息一聲道:“遠水難濟近渴啊,今日之局,如何解得?”

鄭沂垂首道:“臣……慚愧。”

朱元璋站起身來,在殿中緩緩踱步,良久,方站住步子,扭身看向刑部侍郎暴昭。暴昭當初國子生直接授予大理寺司務一職,後歷任北平布政司參政、都察院左都禦史等,今年剛剛擢升為刑部侍郎,因刑部侍郎老邁多病,主持刑部事務,素以清儉知名。

朱元璋向他一指,沉聲道:“暴昭!”

“臣在!”

“劉三吾、張信等人串通欺君,執迷不悟,這就是大罪。你回去,嚴加審訊,務必要查到他們枉法之罪證。朕,是一定要嚴辦他們的!”

暴昭一怔,沒想到皇帝仍是要嚴懲劉三吾等人,看來皇上是打定主意,要拿劉三吾等人的人頭,來平息北方萬戶千家之眾怒了。暴昭哪敢與朱元璋頂撞,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一聲。

“好了,都下去吧!”

幾個官員不敢多講,紛紛施禮退下。剛剛挨了一番訓斥的朱允炆見祖父面有不愉,不敢多說,忙也隨著悄悄退了出去。

殿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密如珠簾,順著殿檐兒,披成了一道雨幕。

天陰得更厲害了,偶爾一道閃電乍閃,伴隨著震得窗欞簌簌直顫的響聲,映得站在大門左右的夏潯和成錦羽臉色青滲滲的,天威難測啊。

在他們中間,那道黑沉沉的殿口,此刻看來就像閻王殿的入口。

“喀喇喇!”隨著一聲驚雷,閻王殿的入口裏邊傳出一個深沉而威嚴的聲音:“楊旭,進來。”

夏潯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直到第二聲呼喚響起,他才急忙轉身進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