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道義之爭(第2/2頁)

朱元璋聽了卻是微微一蹙眉,心道:“才七個?本科取士五十一人,北人只占這麽少的名額,如何令黃河以北半壁江山的百姓們歸心誠服?”

不料張信緊接著一句話,差點把朱元璋閃一個大跟頭,張信把卷子交給了小內侍,又從另一位官員懷中抱出一摞考卷,說道:“皇上,這裏還有七份試卷,是中榜的南方士子中最後七名的考卷,臣等將方才北方舉子的七份試卷,與這居於榜尾的南方舉子七份考卷逐一比照,發現南北考生成績實在相差懸殊。

中榜者最末一名的文章,也遠遠高出北方學子中的佼佼者,皇上,開科取士當以文章定優劣,臣等深體萬歲之意,雖覺北方舉子那七篇文章所顯才華,其人亦可為朝廷所用,但朝廷取士名額有限,無視學籍,只依成績,臣等調查結果,前榜公平無私,不宜更改,今科應試的北方舉子,確該落榜。”

這句話如平地一聲雷,把所有人都驚呆了。文武百官全未料到復審官員居然得出這麽一個結論,朱元璋也是大出意外,怔了半晌才冷笑一聲,拈起案上一封奏章,怒道:“張卿真是公正言明,好會做戲!你帶人取閱試卷時,朕就收到密奏,說你與前任主考官劉三吾串通一氣,因你一向在朕身邊行走,朕還不信,想不到……果如其言!”

朱元璋把禦案一拍,真的怒了。

這倒不是朱元璋見不遂己意,隨意尋個名頭擠兌張信,而是確實有人告發張信舞弊,告發者乃河南籍禦史楊道,是北方籍的官員,北方籍官員因為這次科考對北方人的排擠,勾起了他們北方籍官員在朝堂上一向受南人排斥的積怨,已經快氣瘋了。

一開始朱元璋並未想到張信不體察聖意,會做出如此結果,因此並未把這封舉報信放在心上,此時聽了張信的調查結果,怒氣勃發,不免便提起了這封舉報信。

張信又驚又怒,連忙辯解道:“臣自奉旨審卷以來,與所有閱卷官均未與他人有任何接觸,且貢院內外防護森嚴,臣如何與劉三吾串通舞弊呢?”

“皇上,這是蓄意汙蔑!”

一個白發蒼蒼的官員鼻息咻咻地跳了出來。這人須發皆白,已經七十八歲了,正是今科春闈主考官劉三吾。劉三吾是當代大儒,元朝時候曾任廣西提學使,大明立國後又做了明朝的官兒,建樹頗多。

明王朝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制訂的,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的,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志》,與汪睿、朱善三人並稱為“三老”,為人慷慨,胸無城府,自號坦坦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

老劉慷慨激昂,怒氣沖沖道:“臣自受皇上斥責,禁足府中,不曾離開一步,如何與張信大人串通?北人不能上榜,非是我等舞弊,原因實則有三。”

朱元璋冷冷地道:“原因為何,你且道來。”

劉三吾道:“其一,北方人先受金人統治百余年,又受元人統治百余年,金人、元人俱是蠻人,不興禮教,故而民間向學之風不盛,北方舉子文學根基不如南方人;二是窮,相比南方,北方人窮者居多,念不起書,求不起學,故而愈顯疲弱;三是北方人不熟悉科舉制度。帝都在金陵,南方舉子耳濡目染,對八股取士諸般要求規矩了如指掌,北人不解其竅,不習技巧,縱具真才實學,亦難寫出合乎標準的高分文章。”

朱元璋氣笑了:“先生既知此情,為什麽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勵北人之心呢?”

劉三吾答道:“臣為國取才,只以試卷文字優劣為標準,不以南人、北人為依據,不管其疲弱根由。”

朱元璋拿這頭倔強的老驢沒辦法,只好緩和了語氣商量道:“先生,依朕之見,不妨在北人中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怒,不如……就把方才這七人增選入榜,如何?”

劉三吾抱住“真理”不放,嗔目大喝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人名副其實,豈能更換?”

朱元璋大怒道:“先生執意不換,其中豈無私情?”

劉三吾不服,把脖子一梗,振聲道:“那就請皇上再派第三撥人去查,連老臣一起查,臣光明磊落,有何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