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太祖教孫(第2/2頁)

靜默片刻,朱元璋慢慢張開眼睛,看了眼孫子,又看了眼徐增壽,微微笑道:“嗯,孫兒所言有理,這件事往小裏說,不過是一個小家族裏的一樁小恩怨,可往大裏說,這卻關系到孝道與律法、公正與嚴明的大問題,怠忽不得。”

他示意了一下,朱允炆忙又將他扶起,將靠枕墊在他的背後,朱元璋沉吟片刻,忽地一笑:“增壽,你講的好故事呀。”

徐增壽心裏打了個突,連忙躬身道:“只是恰逢其事,又蒙皇上問起,臣才略略提起。”

朱元璋笑了笑,並不點破他用心,只道:“朕正在修訂《大明律》,朕為吳王時,草創新法,洪武六年著手修訂損益,歷時十六年,於洪武二十二年方才編成。可……終究還是有所疏漏,不算至善至美。治天下禮樂為先,或言有禮樂不可無刑政,朕觀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

若徒務刑政,雖有威嚴之政,必無和平之風。故禮樂者治民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藥石也。禮樂是道,律法為術,律法形於其表,卻也不可大意,所以朕命刑部尚書趙塵風等人正重修《大明律》、《大誥》,攝其要略,載錄案例,附載於《大明律》之後,以使天下官吏可悉依贖罪之例論斷。

增壽,這個案子很不錯,你去應天府,告訴王洪睿,要他仔細斟酌,多加考慮,好生處斷。再告訴刑部,叫刑部和大理寺關注此案前後經過,審理結果,一旦案情審理明白,可編次入書,將來刊布中外,凡有類似案例,令天下人知所遵守。”

徐增壽聽了暗暗咋舌:“乖乖隆地咚,這麽一件破案子,本來只是江寧縣令的事,官司打到應天府已經了不得了,現在還要加上刑部和大理寺,至於鬧成這副德性嗎?”

徐增壽趕緊答應一聲,又壯起膽子問道:“皇上,若應天府問起聖上之意,臣該如何作答?”

朱元璋淡淡一笑:“允炆是國之儲君,他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徐增壽大喜,連忙躬身道:“是,臣知道了,臣這就去傳聖上的口諭,臣告退!”

※※※

待徐增壽出去後,朱元璋沉聲道:“允炆呐!”

朱允炆連忙欠身道:“孫兒在。”

朱元璋緩緩地道:“民間無小事,帝王更無小事,一言一行,天下表率。燕昭王重金買骨,趙太祖夜不加餐,燕昭王真的愛惜一匹千裏馬的骨骸嗎?趙太祖真的吝於一頓夜宵嗎?不然,只因帝王一舉一動更是關系國運,是故不得不予謹慎。”

朱允炆不明祖父這番教誨的用意,有些茫然地應了一聲。

朱元璋瞟他一眼,嘆了口氣,點明了道:“你是國之儲君,將來就是這大明的皇帝,切忌聽風是雨,喜怒形於色,須知天子金口,一言既出,輕易便更改不得,否則朝令夕改,威信盡喪,這個結果,可就嚴重了。”

他長長地嘆了口氣,又道:“人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說來容易,身為帝王,豈能輕率犯錯,一旦犯錯,豈能輕易更改?故而,唯有慎重,兼聽則明呀!”

朱允炆這才聽明白了些,遲疑道:“皇祖父,您是說……方才徐增壽所言不盡不實?”

朱元璋搖搖頭:“騙你麽,那倒未必,也許他說的是實話,不管是否詳盡詳實,你都不該那般輕率地表態的。”

朱允炆脹紅臉道:“孫兒知道了,那……那不如追回成命吧,這件事還是令有司詳查的好,不然……不然真個要應天府按照孫兒的意思去辦,萬一那楊旭才是盛氣淩人,欺辱族親的人……”

朱元璋淡淡地道:“那又有甚麽關系,比起當朝儲君的威信,一家一姓些許得失,又算了甚麽,難道朕的孫兒一句話,還抵不過九頭牛麽?”

朱允炆感受到祖父的關懷維護,不禁為之動情,眼圈兒一紅,低低地喚道:“皇祖父……”

朱元璋拍拍他的手,又道:“朕這次重修大明律,其實也是為了你。以前《大誥》之中的刑律過於苛重了些,法律太重了刑罰必然泛濫,吏治太嚴了則施政必然苛薄。鉗制下民犯者必眾;拘索下情巧偽必滋,百姓們要手足無措了。朕主天下時,正當收拾亂世,又當新貴叢生,不法者眾,所以刑不得不重,如今懲治貪官汙吏已見成效,天下穩定了,你治平世,刑便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即為此理。關於重修大明律的事,你可以關注一下。”

朱允炆連忙應道:“是,孫兒記下了。”

朱元璋頷首道:“嗯,你退下吧,朕有些乏了,歇息一會兒。”

“孫兒遵命!”朱允炆站起身,給朱元璋掖了掖被角,躡手躡腳地退出殿去,剛出殿門,一轉身,就見黃子澄頭頂兩扇官帽翅兒搖呀搖的,腳步匆匆而來,朱允炆有些詫異地迎上去,喚道:“先生,何事如此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