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所謀者何(第3/4頁)

掩余是姬姓後人,因此這番話說的有些含糊不清,不過在場諸人自然都聽的明白他言下之意。雖說周人得天下後,一直不遺余力地貶低商朝,但是在場諸人大多是博學廣聞之士,自然知道其中真相。

當年帝辛(紂王)繼位時,商朝已經漸漸沒落,但帝辛堪稱雄才大略之主。文治武功,非同一般,他竭盡所能,大力發展工商,使商王朝再度復現了中興盛世。這是不爭的事實,直至後來的亞聖孟子,談及他時也不得不贊他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當時商朝最大的敵人便是東夷,東夷時常入侵殷商,擄掠庶民百姓。商朝自武丁至帝乙幾個朝代雖多次討伐,均未徹底制服東夷。帝辛繼位後,欲謀長治久安,遂大力鑄造青銅兵器,親率傾國之兵東征夷族,一直打到大海之濱,擄奪了許多夷人為奴,征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

然而,此時西岐武王姬發卻聯合懷有二心的諸侯們趁商朝內部空虛,突然造反,帝辛正率大軍在外,倉促聞訊來不及率大軍趕回,只得輕車簡從奔回朝歌,倉促組織充當奴隸的外族俘虜保衛都城。

兩軍交戰時,那些主要是來自東夷的奴隸不願賣命,結果戰場倒戈,饒是如此,商人軍隊仍堅持了幾天功夫,可惜帝辛自恃強大,一直未曾在意國都防禦,都城朝歌沒有城墻,僅有一條壕溝,這少數精兵難敵周人攻擊,最終周軍殺入朝歌,帝辛英雄末路,無奈於鹿台自焚,商朝就此覆亡。

但帝辛死後,商人並未都向周人屈服,起義軍此起彼伏,周公旦親率大軍,平定叛亂,最後將最頑固的殷商叛軍集中在一起,然後將其中的公卿貴族全部遷往如今的宋國地方,立殷帝後裔為國君,以安撫民心。而普通國人、家奴們則全部留在殷商舊地,仍以朝歌為國都,派了一個姬姓宗室公子為君。周圍則同時立了三個諸侯國,用來監視殷殷人。

至此,才算是徹底平息了殷人之亂,但是殷人對周人趁火打劫的謀國之舉卻一直耿耿於懷。對衛宋兩國來說,衛國國君是宗周後裔,百姓子民卻全是殷商後人。為求江山穩固,所以衛國國君一直與宋國走的極近,而且互相聯姻,藉此羈縻殷人,使其不生反心。兩國子民全都是殷商後裔,同宗同祖,所以一直以來也比其他國家的百姓親近的多。

宋人本是衛人故主,如果以衛宋合並煽動宋人的民族情緒,的確很容易得到大多數人擁戴效忠,而且軒轅衡正掌握著宋軍主力駐紮於衛國,如果能使他效忠,要武力奪取宋國政權也容易的很,而且一旦除去衛侯,要合並兩國,來自下層的抵觸將非常之小。

不能不說,掩余這個創意雖然有些異想天開,不過理論依據卻十分充足,而且以南子現在的勢力,要做到這一點也大有可能。但是慶忌總覺有些太過荒誕,南子不是武則天,她有執政的能力,卻沒有秉政的野心,如果說南子如此處心積慮,是為了合並衛宋,自立為女王,實在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衛宋兩國不比東夷部落氏族,最大的阻力來自人的觀念,在這樣久受宗周文明熏陶的中原國度裏要立一個女王,一旦南子真的這樣做了,恐怕周圍諸國都要群起而攻之。

掩余見慶忌和孫武等人一臉怪異,不禁有些訕訕的不好意思起來:“大王和諸位大夫莫非覺得掩余的想法太過離奇?”

慶忌忍笑道:“咳,大司徒多慮了,準確說來,大司徒有理有據,這種可能不是沒有。寡人只是覺得,南子不是沒有這個條件,而是她本人不會有這種心思,或許寡人看錯了吧,但是寡人總覺得……她的強勢,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合並衛宋,甚或自立為王,不是她的志向。我們要弄清她的真正目的,以免為其所用,自陷泥潭,還需更多的證據。大司徒這個說法暫且存下,我們繼續檢索證據,看看有無其他可能。”

慶忌這樣一說,掩余臉上顏色好看了些,眾人又低頭翻閱起那些來自方方面面的瑣碎資料來。

慶忌又翻閱了一陣,思維卻被掩余的想法陷住了,一時拔不出去,南子的種種行為,乃至她同兩國朝臣的接觸,讓慶忌越想越覺得只有掩余那個離奇的說法才說的通。可是問題是,她的許多行為,慶忌的耳目能打聽到,衛侯和宋公又豈會不知道,即便衛侯已經被她控制,她不虞衛侯會有所作為,但是她早已嫁到衛國,出嫁前還是一個深閨少女,不可能早早的便掌握了宋國的實力,若無宋公首肯,她要做此大事豈能不背著父親,還能如此明目張膽?

從衛宋兩國找不到其他有用的資料可以分析南子的行為目的,慶忌便把思維轉向了晉國。說起這當今天下諸侯中的第一強國的晉國,它的來歷最富傳奇色彩。當初武王得天下不久便去世了,其子成王繼位,成王當時年幼,有一次與弟弟們在宮中玩耍,順手把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模樣送給一個叫虞的弟弟,開玩笑說:“王用這個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