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工欲善其事(第3/4頁)

不過想到王莽曾惡作劇地將“匈奴單於”改名為“降奴服於”,貶“高句麗”為“下句麗”,這種趣味……,想來這王莽縱然是個穿越者,也頂多是個缺少社會實踐,過於理想化而且童心未泯的高中生。

有他前車之鑒,慶忌當然不會像他一樣搞些大躍進般的改革,慶忌的許多具體而微的變法內容都是適應春秋末期的天下政治形勢的,只不過因著他的見識,比別國的摸索前行少走了許多彎路而已。因此,朝臣們也很容易接受。

此外,慶忌不是循正常途徑順利登位,而是靠自己打回來的江山,這樣他的個人威望和權利,便使得即便不滿意新政,大多數舊臣也不敢反對。唯一一個有能力給他施加幹擾的只有延陵季子,不過這位王叔祖確實無意於政治,姑蘇一戰後他就返回延陵,不復拋頭露面,季子不出頭,整個吳國再無人可以反抗慶忌的意志。

慶忌並不閉門造車,只在王宮中進行討論,待新政變革的內容有了眉目,他便率領相關朝臣對吳國的種種基礎條件和基礎設施開始了摸底調查。這一天,他要帶司馬、少府、武庫、兵馬的相關官員考察一下吳國的兵造情況,便來到了吳國兵造第一家的任家堡。

吳國大王親訪任家城,這大概是任家在吳國創業以來最為榮耀的一天了,相信這一天一定會被寫入任家族譜,做為不可或忘的重大事件記載下來。任若惜姐妹先他一天趕回城堡,籌備安排迎接大王的典禮,種種細節不必詳表,但慶忌行色匆匆,到了任家堡只稍作歇息,與任家有頭有臉的人見了見面,便立即起身要去考察任家的兵造作坊,倒是枉費了任家的諸多安排。

任家堡依山而建,半城半山。後面山上鱗次而下都是一間間寬大的鑄造工間。已經解甲歸田的任家子弟兵,正在忙忙碌碌地開工生產,到處一片熱火沸騰的局面。

趕赴工間前,任若惜換去深衣,穿上了一身武服,英姿颯爽,十分俊俏。她走在前面,引著慶忌和孫武、英淘等一眾朝中武將,向他們介紹著各個工間作坊的功用。

“大王,任家生產的兵器能獨樹一幟,主要是冶煉、鑄造工藝有其獨到之處,金水質量上乘,便不易折斷、碎裂,所以很受列國武士青睞。”

任家冶煉金屬的工藝技術是任家得以成為天下聞名的兵器鑄造大家的最主要原因,這是任家獨家之秘,任若惜自然不會輕易透露,簡要地介紹了一番之後,便轉口道:“任家兵器的生產,主要分為近攻、遠射、衛體三個方面。”

“任家與其他諸侯國的兵造不同之處是,北人還有專門的戰車制造作坊,而我吳國兵車需求一向不高,所以沒有單獨為它建造一個作坊。至於城池攻守器械,一向粗糙而笨重,不方便長途運輸,而且只需就地取材,普通的工匠就能建造出來,因此任家是不生產的。

任家生產的近攻武器,主要是劍、戈、矛、戟,遠攻武器主要是弓、弩、投矛,衛體武器主要是甲、胄、盾等。其中弩按照大王取自楚國的勁弩正在進行改造,相信新的鑄模造出來之後,我們就可以成批的生產殺傷威力絲毫不亞於楚弩、而質量會尤勝於楚國。

此外,大王兵圍姑蘇時所使用的那種新式拋石機,若惜也令匠人們仿造了一部,正在研究如何制造出可以快速拼裝組合的各個部件,一旦成功,就會開始制造。當然,任家所造的這種拋石機,會比攻城所用的要小上許多,易於攜帶、拼裝,是戰場遠攻武器的一種,臨戰時可向敵軍拋投散碎石子,相信每一部的殺傷力和殺傷範圍都不亞於百余張弩弓同時攢射。”

孫武和英淘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喜悅神色。

慶忌點點頭,隨著任若惜逐處察看行走,直至所有作坊一一看遍,回到客廳就坐,慶忌才道:“任家作坊工藝精湛,如此龐大的規模,生產的兵器數量也相當可觀,但是寡人以為,其中或有尚可改良的地方,寡人有兩個意見,呵呵,寡人畢竟是外行,也不知說的是否在理……”

任若惜有些不服氣地道:“大王且請講來,民女願聞其詳。”

說到底,她才是這一行當的行家裏手,雖說慶忌是吳國大王,是她傾心的男子,但她可不相信慶忌只是在任家作坊裏走了一圈,便能對任家引以為傲的生產挑出什麽毛病來,找出什麽可以改進優化的流程來。

慶忌笑了笑,說道:“這第一,我看每個作坊,都有許多匠師,每個匠師,又有許多助手、徒弟,來幫助他共同完成一件兵器。比如說一枝矛,它的矛尖需要鑄造、錘煉、打磨。矛杆,需要挑選上好的拓木,削成八棱體,然後再用八片水浸泡過的竹篾,貼著這八個棱面,用牛皮一層層緊緊地纏上去,接著再把矛尖套在頭部,箍緊矛纂,然後就是刷漆、注名、修飾……,這一整套流程下來,都是一位匠師和他的副手、徒弟們共同完成,是這樣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