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那處戰火(第3/4頁)

金黃色的夕陽,為叔孫搖光美麗的容顏染上了一層金邊。似乎發覺慶忌的窺視,她的雙眸忽地瞟來,慶忌立即收回目光,正視前行,兩人漫步走下草坡,正要跨過一道溪流,慶忌腳下一亂,險些一腳便踩進水裏。

※※※

“這座‘那處城’的地形非常好。”慶忌低聲言道。掩余、梁虎子、荊林、還有阿仇再仇等一幹將領和他在林中圍坐一圈,沒有燃起篝火,夜色昏沉,月光黯淡,看不清眾人的面貌,只能借著依稀的星光月色,從各人的身形體態和聲音來分辨他們的身份。

黑暗中,慶忌五官難辨,只有一雙眼睛閃著熠熠的光芒。

“從我們一路趕來察探的情形看,那處城的地理環境對我們下一步的行動十分有利,因此,我想奪取此城,以此城做為我們的大本營。”

掩余公子發話道:“這座‘那處城’並不算大,駐紮我們近三萬大軍可是擁擠了些,至於地理優勢……,慶忌,你且說說選擇此地的理由和你的打算,讓大家計議一下。”

“我的打算,大家都清楚。姬光伐楚,帶出了吳國大部分精銳部隊,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拖住,困在楚國戰場,趁其國內空虛,奪回吳國的控制權。現在,從吳國到楚國郢都的交通線,掌握在姬光手中。我數萬大軍調動,也絕對瞞不過他的耳目,因此,東向吳國的水陸交道要道,必然早已布滿了姬光的密探,如果我們棄姬光於不顧,直接出兵奔襲吳國,那麽姬光絕對可以比我們先一步趕回國去。

即便我們能和他同時回到吳國,亦或先他一步,也必然受到姬光留守國內的軍隊全力抵抗,不等我們攻城破寨,姬光的主力大軍就會返回了,那樣一來,我們的大計勢必功敗垂成。因此,我們要做出一副在楚國與姬光決一死戰的模糊,給他一個錯誤印象。利用與楚結盟的機會,把他困在楚國,至不濟,也要盡量消耗他的兵力,為來日在吳國國土上的大決戰創造對我們有利的條件。我真正用來主攻吳國的力量,在魯國,在那支現由燭庸王叔、孫武和英淘率領的隊伍,那是我們伐吳復國的一支奇兵。

這個‘那處城’地勢險要,是姬光選擇陸路退卻的三條主要道路之一,而且是最便捷的一條路,乃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我選擇此處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此處往南,可攻郢都,一旦楚國勤王之師聚集,我們可以憑此地與楚軍對姬光造成合圍之勢;此處往北,只要二十裏,便是漢水,我們守在此處,憑借地利,時機到時,隨時可以退出戰團,沿漢水東行,從長江水路殺回吳國,又或走陸路,這也是最快的一條道路。”

“嗯……,”掩余沉思片刻,頷首道:“不錯,你思慮很是周詳,我同意你的決定,不過,我還有些想法。近三萬大軍,全部駐紮在此處是不行的,況且此地雖是險地,同時也是絕地,目前楚人勤王之師正陸續趕往隨國,一時半刻不能趕到,我們現在占據‘那處城’,姬光必派重兵反撲,如果被他們反堵在險城中,我們這支孤軍便弄巧成拙了。

我在楚國征戰一年之久,對楚國地理有些了解,我記得此處往西北去,大約三十裏,依山有一大湖,叫做百津湖,百津湖通漢水,連漳水,方圓數百裏,依山傍湖,易守難攻。以我之見,我們打下‘那處城’後,可分兵駐紮於百津湖,與那處城互為犄角,守望相助,這樣就免去了孤軍被困的危險。”

荊林贊道:“掩余公子所言有理,兵事不可不慎,此用萬全之計。而且,我們伐吳既然也有可能選擇水路,這一路從衛國來,我們卻是沒有一條船的。百津湖方圓數百裏,且貫通漢水,我們駐紮在百津湖的人馬,可以就近搜羅各種船只備用,一旦有所需要,便可付諸使用。”

眾人七嘴八舌,各自發表著補充意見,直到月亮高高升起,把他們的影子都投射到自己面前,眾人才結束了討論,一致決定,先取‘那處城’,扼住姬光退兵的陸路最主要通道,然後分兵百津湖,既為奧援,同時籌措船只為返吳作戰備用。

※※※

夜色下,‘那處城’一片寂靜,大隊人馬隱在後面的山林中,慶忌只率三千名戰陣經驗豐富的老兵,蛇附前行,向‘那處城’悄然靠近。一處山坡上,慶忌止住軍隊,探頭向‘那處城’細細打量,夜色下的‘那處城’在夜色中就象一片陰影中的怪獸,靜靜地伺伏在那兒。

側耳聽聽小城中的動靜,慶忌默默站起,握緊了手中的長矛:“沖陣奪城!先登城頭者,晉一級,弑敵酋者,晉兩級,出發!”

寂靜的夜色中,傳出“鏗”然一聲響,那是整齊劃一的隊伍同時站起衣甲摩擦發出的聲音。山坡上陡然高出一片,鋒利的劍戟鋒刃在月色下閃耀著寒冷的光芒。簡易的沖城工具被武士們擡起,他們象潮水似的向山坡下沖去,腳步聲漸起,如巨象跺地,大地轟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