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戰鼓初擂(第2/4頁)

不料,眾臣入殿,秦君入座,開口便道:“吳王伐楚,本非義戰。秦楚有姻親之好,理當救援。寡人為申包胥忠義所感,決意發兵援楚,發兵車五百乘,精兵四萬人,以子蒲、子虎為帥,出武關,赴楚國,討伐吳師!”

群臣訝然四顧,齊齊上前長揖,高聲贊道:“國君仁德,臣等擁戴!”

秦君與大將子蒲對視一眼,撚須微笑不已。秦君終於決定出兵,自然不是因為被申包胥所表現的忠義所感動,而是秦君與幾名心腹重臣計議數日,權衡利弊的結果。

三十多年前,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諸侯國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盟”。晉楚分別代表南北兩大勢力集團訂立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之外,天下各國都要向晉楚同時朝貢。

這一來,便把晉楚兩國擡到了天下諸侯之巔,並立為天下霸主。秦國和齊國實力僅略遜於晉楚,沒有這些虛名所累,這三十年來閉關發展,國家太平,國力日漸強大。秦國君臣已經嘗到了其中的甜頭。

經過再三權衡,秦中朝中幾位重臣認為,吳師雖強,但國力終究不夠雄厚,吳楚並存比起吳存楚亡對制橫北方晉國勢力南下更加有利。如果由於楚國滅亡而造成南北力量失橫,那麽晉國必然作大。這對需要以南北力量均衡而求得發展機會的秦國來說顯然是極為不利的。

目前如果占有一部分楚人領土,結果卻要獨力承擔來自北方強晉的壓迫,那對秦國的長遠利益來說,遠不如仍把楚國擡到幕前,自己照舊閉關自守,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秦君從善如流,聽了幾位重臣的分析,深以為然,於是終於做出了發兵援楚的命令。

奄奄待斃的申包胥被架進秦宮,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喜出望外。當時重禮,叩首三次,申包胥忘形之下,掙紮跪地,叩首九次以謝秦君之恩,然後心神一懈,暈將過去,被急急送入館驛休息。

秦國雍城子蒲、子虎兩位大將軍開始調撥糧草,征召軍士,準備出兵援楚。如此大的舉動自然難以遮人耳目,雍城這邊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晉人安插在秦都的奸細已然得到消息,探子日夜兼程趕往晉國翼城,迎著漫天風雪把這個消息送到了晉侯姬棄疾的手中……

天下,將要大亂了。

※※※

寒風卷著雪花,卷得城頭的大旗不斷地抖動著,慶忌向西北方向望去,自此往西北,綿延千裏,駐紮著楚國的十余萬大軍,這些軍隊是用來防備晉國入侵的,可是晉人南下,卻未必只有這一條路,只是若擇道路而行,勢必要穿過許多諸侯國,那麽這些諸侯國就必然得做出選擇,立場,最終把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卷進這場戰局。

想至此處,慶忌嘴角微微露出一絲笑意。

為了鼓舞軍心士氣,費無極把遣使赴秦國求取救兵的事公布了出來,當然,還有文種赴宋國求援的事,只是他毫不羞慚地把這也說成了出自於他的主意,以此為表明他的洞察先機。

這便給了慶忌機會,他的一名心腹手下尾隨著一名楚人信使,又冒充告密領賞的樵夫,告發了那名信使,使他被楚人捉到,從而讓伍子胥掌握了這個消息,使姬光預先有了防備。

慶忌了解自己這位王叔的脾氣,更明白伍子胥在楚人面前絕不願意示弱的心態,姬光和伍子胥的選擇便只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同樣向其他諸侯借兵,唯其如此,才能達到他的目的。

否則,待楚國勤王之師匯合,浩浩蕩蕩殺向郢都,姬光驚聞他的兩三萬精兵也參與了楚師,而且秦國也發兵相助,倉促之下無法抵擋,迫於形勢唯有退回吳國,那樣一來,楚人固然達成了目的,對他來說,卻毫無助益。他必須把姬光、把吳師拖住,死死地拖在楚國,這樣,他在齊國的那支奇兵才能發揮作用。

伍子胥……

慶忌冷冷一笑:“這千古名人,還不是一樣被我玩弄於股掌之上。”

“春秋無義戰”,當慶忌從一個靈魂穿越的普通劇務,漸漸成長為一個政治團體的領袖時,他越來越深刻的理解了這句話。何止春秋無義戰,自古至今,哪一場打著冠冕堂皇漂亮旗號的戰爭,包裹著的不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不管打著什麽旗號,終其目的就是一個“利”字。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友誼,只有永恒的利益。一個團體、一個階級的利益,必然是以損害另一個團體、另一個階級的利益為前提。哪怕使些手段,只要能讓自己的人少一些流血犧牲,少一些付出的代價,慶忌如今使來,也是安之若素了。他已不再是當初誇誇其談的那個幼稚少年。

※※※

風小了,雪卻更加的細密了,慶忌一天幾次登上城頭眺望,等候著他的大軍趕來。此時已是下午第三次登上城頭了,然而遠處仍是一片平靜的白色。他抖一抖肩上的雪花,搓搓凍僵的雙手,正想返回城下,目力極處,忽地看到遠處白茫茫的雪野中一條黑線蜿蜒出現。